-陆丰·正字戏-
你知道吗?
汕尾的非遗文化真的不少
今天小汕带你们了解的是陆丰的正字戏
于年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遗需要的不仅仅是列入名录
更需要用新思维、新方法让非遗活起来”
飞入寻常百姓家.
让非遗、被继承、被发展
这,就是正字戏
“多年历史,传统剧目2多个”
●○●
正字戏,本名正音戏,因唱“官腔”(正音)而区别于用闽南语系方言(白字)演唱的地方戏。明初即在海陆丰扎根。分为文戏和武戏两类,表演风格古朴,气魄宏大。
不仅是广东省汕尾市地方传统戏剧还是闽南语系的传统地方戏剧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而且正字戏最早期为南戏一支,全国稀有剧种之一。
“南戏遗响”
正字戏是古老南戏的变体,为戏曲声腔的流变和地方文化对戏曲的影响等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材料。正字戏还是古老南戏的变体,为戏曲声腔的流变和地方文化对戏曲的影响等研究提供有力的证据。
南国艺坛添锦绣·正字奇葩香满园
中国戏曲的“活化石“
正字戏位居广东古老稀有剧种之首,在剧本、唱腔、表演上积淀了宋元南戏、北杂剧、昆腔、弋阳腔、青阳腔、四平腔乃至皮黄腔的丰富而宝贵艺术遗产,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正字戏的许多文戏剧目和声腔被白字戏、潮剧直接继承,其武戏被白字戏、西秦戏、潮剧直接扮演,其表演艺术、排场也为白字戏、西秦戏、潮剧所吸收。
“演神诞戏无不演出正字戏”
正字戏的演出一般都是与本地的宗教信仰、祭祀活动相结合的。历代以来,比较有影响的几个演出点都是在神庙戏台,其中影响最大并被先人誉为“梨园科场”和“第一棚脚”的碣石玄武山戏台,几乎是铁定演正字戏的,而且是铁定双合班(即由两班正字戏合成一班)演三国戏。自清代乾隆十五年()开始,一年一度,一直相沿至年,延续年不间断。
刚柔并济的正字脸谱
正字戏的脸谱分别有毛面、水龟目、鹰嘴、虎目、嘴箝面、三块瓦等近多种图案。脸谱线条大多是粗细结合,讲究刚柔并济。粗线条以“笔头”(即剪齐笔头的毛笔)勾勒,用力沉稳、均匀,一笔而就,勾出雄健的气势。细线条以毛笔尖慢绘,工整、精致,展示了正字戏的文化美学。
正字戏发展源远流长
正字戏发展过程中一直不断吸收弋阳腔、青阳腔、四平腔等养分来丰富自己,正字戏行一开始是由四大行、四小行的八角制发展到九角制,再发展到十二行,正字戏除此外还吸收了吹腔、皮黄以及小调戏的剧目和唱腔,清末又大量发展了讲史提纲戏。
让非遗传入在我们的土地开花灿烂
正字戏离我们并不遥远,“传统文化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流,昔日的积淀成为今日的经典,今日的时尚经由时间检验,也将成为未来的经典,非遗的传承与发扬,相信更多年轻人正在路上,因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
时间的长河缓缓流过
许多事物被遗忘在河底
化作几抔泥沙散去
只留下了斑驳的痕迹
时至今日
我辈应走好这条代表着传承与发扬的长征路
让中华文化化作流淌在血脉中的图腾
不断推陈出新,使其代代相承,经久不衰
///
汕尾·正字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