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音乐内容丰富,种类、形式多样,主要包括:锣鼓乐、笛套古乐、丝弦乐(潮乐艺人称为弦诗乐)、细乐(室内雅乐)、庙堂音乐(即佛堂诵经伴奏音乐)、外江汉调音乐等六大种类。其中锣鼓乐又有大锣鼓、小锣鼓、苏锣鼓、笛套锣鼓、花灯锣鼓、八音锣鼓、外江锣鼓等形式之分。潮州锣鼓起源于明、清时期,潮州城楼的差役以锣鼓敲击简单的鼓点取乐。明代中期,潮州城的围城墙分别设有东、南、西、北四个城门,门上各建有城楼,楼上驻守着差役,专门管理城门内外的治安和早晚开关城门。差役们日间闲暇试以小鼓、小锣敲击简单的鼓点取乐,其形式仿自江湖“卖艺班”(潮州人称为“做把戏”)的敲击方法,鼓点只有快、慢之分,以此反复演奏。但时间一长便觉得乏味,故萌生修改、创新之意,尝试吸收一些戏班中家喻户晓的过场锣鼓和烘托舞台表演动作的锣鼓,如:快、慢抠槌、招诗、行兵和武科锣鼓等,使演奏有了较多的变化,演奏效果截然不同,初步形成了潮州锣鼓的快三板和慢二板鼓点,这种尝试取得的良好效果进一步激起了演奏者的演奏兴致和创新热情。经过历代人不断的改造和创新,从而更加丰富了鼓点内容以及对乐器的改革和组合,包括将原来的小鼓改用人鼓,由原来的小锣改用戏班中用的斗锣,并引用了大镲;在乐器组合方面也逐步增加和完善,形成了一套由一个鼓、四面锣、两对大钹组成的纯锣鼓敲击班。演奏时的鼓点比原来变化多,齐整而有序,既欢快又热烈,使主动听、悦耳,富有吸引力,得到社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