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学院是戏曲界的最高学府,我一定会珍惜此次机会,专心复习文化课,认真备考,争取成为首届潮剧班学员。”“马上就要高考了,我会把握住这难得的机会好好发挥,期待到中国戏曲的最高学府进修学习。”
这两句备考感言,分别来自广东潮剧院青年演员谢跃鹏和吴嘉琳。目前,他们与其余22名潮剧学子正在积极备考。谢跃鹏和吴嘉琳所说的机会,指的是潮剧今年正式纳入国戏的招生范围,像他们一样的青年潮剧演员,将有机会通过高考进入中国戏曲界的最高学府继续深造学习。
这得从今年4月18日说起。这天,汕头市政府与中国戏曲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国戏曲学院与广东潮剧院、汕头文化艺术学校,合办中国戏曲学院首个全日制潮剧本科班。
据介绍,中国戏曲学院与广东潮剧院、汕头文化艺术学校采取“协同合作,协同培育”新思路,“学校+基地”新模式,合办中国戏曲学院首个全日制潮剧本科班,将设立中国戏曲学院教学实践基地。
可以看出,汕头联手国戏开办潮剧本科班的背后,蕴藏着潮剧艺术教育的变与不变:变的是机制和模式,不变的是潮剧从业者不断创新传承潮剧艺术的心。
●南方日报记者张伟炜
打造粤东戏曲人才高地
4月18日,汕头市人民政府与中国戏曲学院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展人才培养、艺术交流的深度合作,采取“协同合作,协同培育”新思路,以“学校+基地”新模式合办中国戏曲学院首个全日制潮剧本科班,建立中国戏曲学院汕头教学实践基地,助推潮剧事业繁荣发展。
在签约仪式上,中国戏曲学院党委书记李必友表示,作为全国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戏曲艺术高校,中国戏曲学院积极探索和创新多剧种人才培养模式,已为31个剧种举办表演本科班;多名学生中有7人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近人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等不同层级的各类奖项。
“广东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努力践行文化自信,对扶持地方戏曲等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做了很多实实在在的工作。”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树指出,汕头市人民政府与中国戏曲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对于繁荣发展广东戏曲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缔结战略合作关系,为潮剧艺术人才的培养提供广阔的平台,促进潮剧艺术教育模式创新。”汕头市副市长、汕头高新区党委书记林晓湧表示,中国戏曲学院与广东潮剧院、汕头文化艺术学校合作,为打造粤东戏曲人才高地奠定坚实基础。
根据协议,汕头市政府与中国戏曲学院战略合作内容包括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建立潮剧艺术创新实践机制、实施潮剧传承发展“壮根繁花”工程、建立教师、名家名师双向交流机制。中国戏曲学院将与广东潮剧院、汕头文化艺术学校探索“学院+基地”教学模式,搭建戏曲人才培养、传承创新、创作实践合作平台,提升汕头传统戏曲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升潮剧在全国的影响力。中国戏曲学院聘请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姚璇秋为荣誉教授,并作为主办方举办姚璇秋艺术成就学术研讨会。
据了解,接下来,中国戏曲学院将与广东潮剧院、汕头文化艺术学校互利合作,为潮剧、粤剧、汉剧等剧种学生提供戏曲高等继续教育学习机会,打造华南地区戏曲人才高地。
潮剧曾迈入“金色十年”
“这真是潮剧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事!”听闻汕头与中国戏曲学院携手的消息后,今年78岁的沈湘渠激动地说。沈湘渠是国家二级编剧、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级非遗项目潮剧省级传承人,曾任广东潮剧院艺术研究室主任。他创作、改编、整理或移植上演的潮剧有《终南魂》《老兵回乡》《雅娘》《无意神医》等,作品多次获得省级奖励;至今已有《沈湘渠剧作选》《潮剧》等著作出版。
在沈湘渠看来,潮剧即便是南戏血脉的延伸,在新中国成立前也只是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小剧种。他指出,旧社会时生活艰苦,多数家庭穷困潦倒,有的父母迫于无奈才送小孩去学戏,潮汕俗语“父母无修世,卖仔去做戏”很形象地说明这一点。
“新中国成立前的潮剧施行了很长时间的童伶制,算起来足足有一个多世纪之久。童伶制是怎样产生的?市场催生的。”沈湘渠回忆说,旧社会唱戏的全部都是小男孩,童声、童真和童趣以及由此产生的稚气艺术是童伶戏的商业卖点,具有一定的市场。
据他回忆,旧社会的戏班,为了让签了卖身契的男童快速学会唱戏、上台赚钱,戏班主经常以严厉的方式教育他们,“体罚是少不了的,不夸张地说,当时能够登台演出的童伶一个个都是被打出来的”。
年,中央人民政府发起的“改人、改戏、改制”的戏改运动让潮剧获得了新生。一批文化人作为新文艺工作者参加潮剧的改革,废除了童伶制,剔除了剧目的封建糟粕,净化了舞台,并且招收大量女青年当演员,改为成人演戏。
沈湘渠在他著作《潮剧史话》中写道:“年,一大批新文艺工作者按照政务院的指示进入各戏曲表演团体开展戏改运动。相对于名角领班的剧种与剧团而言,在文化程度较低和刚从童伶制解放出来的潮剧戏班开展戏改容易得多。导演,这个发源于西方,引入中国之后先在话剧、歌剧和电影界设立的职务经新文艺工作者带进潮剧,各剧团立即采用,教戏先生都挂上导演的头衔。”
“童伶制废除后,不想继续待在戏班的成年男子,有的回家种田、有的给人做工;而留下来的人则继续拜师学艺,逐渐挑起大梁演出或教导新人。传统的师带徒方式基本趋于式微,但培养人才需要师父用心带徒弟,徒弟也要能坚持学下去。”沈湘渠深有感触地说。
年4月,由广东省戏曲改革委员会粤东分会和职业剧团办事处联合创办了汕头专区戏曲演员学习班,一批批在职的青年主要演员和具有一定艺术潜质的学院轮流到学习班培训,为潮剧的繁荣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音乐、剧本的改良,演员文化素养的提高,使得潮剧迈进了一个“金色十年”(—年),潮剧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观众面前,完成历史上最大的一次飞跃。
传承要走“新”走“心”
一个地方小剧种之变所折射的,恰是宏大的社会之变。改革开放后,潮剧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潮剧主要出现几个方面的变化:剧团出现多种形式的所有制,广场戏兴起,开拓海外演出,一批批优秀剧目不断涌现,潮州揭阳恢复或创办培训班、训练班等。
在潮籍青年作家黄剑丰看来,改革开放后,很多外来的文化艺术品种涌入广东,对古老的潮剧产生了冲击;时代的快节奏变化,促使潮剧的唱腔发生变革,一些西洋的乐器也被吸收应用到潮剧的乐器之中,潮剧也尝试用电声音乐与交响乐的伴奏。
“在题材方面,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变动也充实了潮剧的题材(例如华侨题材)。此外,现代化声色光电也逐渐被潮剧舞台的舞美吸收。潮剧这个剧种时刻都在与时俱进,时刻在变化,改革开放至今40多年,潮剧的一些变化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均需时间来验证。”黄剑丰说。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人才是戏曲传承发展的一个最根本的支撑。伴随着时代变迁,纵使潮剧艺术的一些特点发生了变化,但永远不变的是潮剧从业者传承的初心。
何为传承的初心?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姚璇秋在接受采访时说:“传承,我的理解应该是承传,先从前辈手里承接下来,然后再传给下一代。传承者也好,从艺者也罢,对这门艺术要有谦恭的敬畏心,敬畏这个有年历史的剧种,敬畏无数先人前辈创造累积下来的宝贵艺术财富。”
姚璇秋认为,只有保持谦恭敬畏之心,才能保证潮剧这一剧种在时代的发展中不走形、不变种,不被其他剧种同化,“当你承接了潮剧的传统艺术之后,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去创新,发展出潮剧新的东西”。
“接下来,广东潮剧院将加强与京剧、昆区及其他剧种的互学互鉴,推动潮剧艺术向更高层次发展。同时,积极探索潮剧‘走出去’路径,推动潮剧出省晋京、走向世界。”广东潮剧院院长黄奕瑄相信,在姚璇秋这一代老艺术家的传帮带之下,潮剧艺术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本文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