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韩江纸影人》观后感:夹缝中的艺术创新
惠集潮汕读书会杨嘉
初识《韩江纸影人》,直觉是到戏院看有关纸影的潮剧,并没有太高的期望。再看看剧照,不是传统古装,以民国及现代为主,我猜可能是传体式剧本,情节会不会枯燥无味呢?惠集读书社的林卫锋社长提醒了我,这可是省艺术节入选的作品,不可小觑也。此言倒让我多了一份期待,便带着家人一起前往看戏。
一笑泯恩仇,生存法则与四十年的善行累积
开场很喜庆,但如我所料,一下子穿越到解放前夕的老粗布年代。很快,就看到两个纸影班在村里祠堂前搭台斗戏,泰斗级“玉来清”的《薛仁贵回窑》对阵黑马级“老赛宝”的《三圣母我欲乘风去》,因为对手卢赛宝的妻子陈碧凤出色的表演,许玉来意外败北。都说戏里戏外都是人生,《薛仁贵回窑》为本剧埋下了伏笔,呼应了结尾赛宝阔别回乡的情节。乡亲们都说碧凤胜在人美声甜,长绸舞也很好看,老戏迷是否联想到《三圣母我欲乘风去》,正是艺术总监郑舜英老师曾经出演《宝莲灯》三圣母的唱段呢?
当族长宣布明年只请一棚纸影班时,玉来陷入了文化人深深的窘迫之中。苦守旧操,没有创新,当经济危机来临时,玉来和他的整个“玉来清”纸影班便面临经营倒闭的危险。然而,在战乱年代,比起被国军“抓壮丁”,这种危险却微不足道。情急之下,玉来买通国军,把更大的危险从自身转移给了将为人父的对手赛宝。其实对大多数人来说,推别人去堵水,是生存法则。但对于善良的玉来而言,这仅仅是苦闷煎熬的开始。
跑龙套总是四面威风,当斗戏获胜后的赛宝和碧凤正在爱的小屋憧憬未来,国军的枪队像毒蛇入鸟窝一样无情地拆散这对苦命鸳鸯。眼睁睁看着赛宝就这样被国军“抓壮丁”,碧凤受到惊变刺激在雨亭临产,也带给路过的玉来自我救赎的抉择。
后面的故事,穿越到年的文革时期及年的二岸三通早期,通过三位主角中年和暮年,有板有眼地展示曲折的人生经历,最终由于玉来为卢家积了的四十年的善行,与阔别返乡的赛宝冰释前嫌,一笑泯恩仇,儿女结亲家的团圆大结局。可以看出,在年代的选择上,编剧确实费了不少心思,解放前才满足了“抓壮丁”及赛宝跟部队去了台湾的时代背景,文革满足“破四旧”没收纸影人仔及把玉来和碧凤抓去蹲“牛棚”的时代背景,而年后二岸打破隔阻逐渐开放三通,满足了赛宝二年后回乡探亲的时代背景,而且此时三个主角少说也有六十多岁,冰释前嫌时还有四担叔软糯嫂这样的耄耋长辈来调和。
三大亮点夹缝谋生
纵观全剧,有三大亮点:第一亮点当然是各种潮州文化元素,从潮剧自带的乡音乡韵,到舞台上的背景道具,大榕树、厝角头、八仙桌、工夫茶……以及演员的服饰与装扮,还有台词中提到的各种潮州习俗:中秋烧瓦窑、请客食甜丸等等,令人倍感亲切,每一场结束时,安静的观众席掌声大响,我也趁机给儿子介绍一点。第二个亮点,便是艺术的创新,除了剧本及舞台灯效,纸影斗戏中一边展示木仔的同时还由真人模仿木仔表演,旁座的妻子因为没带近视镜,一个劲地问我是不是用机器人木仔?怎么这么神奇?还有代表纸影木仔的一净一丑时不时出来与男主进行心灵对话,展示人物的心理斗争,让我想起动画片《猫和老鼠》,我一位老同学还在我朋友圈留言说想起了《徐九经升官记》。第三个亮点,就是后台的锣鼓与弦丝前置,在舞台与观众之间有一个船形升降台,司鼓及奏乐都坐在这个台上,然后降到观众看不到的地方,估计不是首创,但对我来说是第一次见。
此外,作为本人,平时喜欢参与方言字研讨,对于这台戏的字幕,感觉很专业;而演员的演技也非常精湛,特别是最后那场阔别重逢的戏,我是感动到差点掉眼泪了。当然,如果非要说点缺点的话,就是演员的唱腔感觉跟名角比起来还是有差距,不知跟现场的音效有没有关系;另外,印象中这个年代的人,都很瘦的,但是玉来、赛宝、还有赛宝的儿子卢梓涵,演员都有点微胖,也许这也是当下人民生活幸福的一个反映吧。
总体而言,在传统艺术的发展中,即要像“玉来清”那样保留传统,又要像“老赛宝”那样有所创新,夹缝谋生,能如此出色,《韩江纸影人》,超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