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于粤东地区戏曲创作与发展的头脑风

1月17日,-年戏剧创作与研究工作总结和规划会在广东潮剧院举行。会议围绕粤东地区地方戏剧生存状态与发展进行研讨。来自广东省艺术研究所、广东潮剧院、潮汕片区地方戏曲团的业界人士参加了研讨会。“潮剧作为广东主要的地方剧种之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生于海滨邹鲁的南国之花有着深厚的历史沉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较高的审美价值。”会上,广东潮剧院院长黄奕瑄说,广东潮剧院作为潮剧专业院团,近些年来精品迭出、人才荟萃、受众广阔,下来将以“探寻艺术真谛,砥砺从艺初心”为宗旨,以“聚力攀高峰,抓精品创”“聚焦艺人,抓匠心传承”“聚力暖人心,抓好文化(戏曲)惠民”推动潮剧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戏剧生存现状是一个大问题。这个剧种能留存多久?这个演员能生存多久?现今的年轻人都听不懂潮州话,怎么来看潮剧?”研讨会上,潮州市潮剧团团长郭明城接连抛出四个疑问,呼吁应重视方言教育,指出“学好潮汕方言是潮剧发展与传承的关键”。汕尾市陆丰市正字戏传承保护中心负责人黄壮营和汕尾市海丰县白字戏艺术传承中心负责人余锦程分别对正字戏和白字戏的生存现状表达自己的观点。黄壮营指出,作为一个县市级的稀有剧种,希望能够多提供一些让小剧种“走出去”展示自我的平台,也给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多一些鼓励。研讨会上,来自广东潮剧院的编剧,及其他院团的导演和剧作者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广东潮剧院原编剧范莎侠说,作为一名戏曲编剧,她的终极目标是写出能长留于舞台的好戏;创作者应守正创新,有丰实的积累和积淀,不能脱离本剧种特色,而去迎合一些其他趣味。汕头市艺研室原编剧陈继平也说,创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应尽可能“贴着地面飞,不能飞得太高”,在接地气的基础上将人物写活写丰满。中山大学文学系教授董上德在最后总结时指出,粤东地区戏曲生态呈现出众星拱月的格局,“月”是潮剧,而众星是白字戏、西秦戏、正字戏、木偶戏等珍稀剧种。戏曲剧种群在粤东地区形成这么一个格局,是值得研究的体现岭南文化复杂性的一个标本。在董上德看来,粤东地区戏曲活态传承的特点与香港澳门的情形具有明显的类同性。类同性就是“神功戏”起着连通传统民俗与当下生活的作用,这是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共同体的重要环节。他还认为,粤东地区各剧种的艺术家们具有浓烈的家国情怀和自觉的传承意识,这个传承意识是自觉的,不是外加的。应进一步发挥潮剧著名编剧的影响力,编排出质量较高的新剧目,推动广东戏剧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张伟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5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