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了的大同戏院,让老汕头人留下难以磨灭

刘军连在哪家医院坐诊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5767002676065662&wfr=spider&for=pc

在中山公园博物馆的西侧,有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大同电影院,门可罗雀,久受冷落。自从建成至今,似乎未曾真正热闹过。可是,老一辈的汕头人都知道,中山公园中有一座热闹非凡的大同戏院,它不仅是汕头过去最主要的娱乐场所,还是这个海滨城市“历史记忆的符号”和“城市文化发展的链条”,让老汕头人留下难以磨灭的深刻记忆。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大同戏院,是一个用竹木搭起的大篷棚。大门是一座牌楼般的简易建筑,有一大两小三个木栅门,进了大门,旷地右边的大篷棚就是戏院了。当年的大同戏院呈东西走向,戏台在东侧,很高很大,没围墙,南北两侧是用厚木板搭成一层层从低向高的看台。从西侧的大门走进篷棚内,后座和两侧都是没有标明座位的普通座,先到先得;慢到的,就剩下两侧前头一些只能看到半个多戏台的座位。前座和中座用木栏杆围起来,要凭票进入,对号入座。

大同戏院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更名的,之前叫大同游戏场。过去有一种说法,叫“未有公园,先有大同”。那个时候的汕头埠,戏院场所的座位约有多个,大同戏院就有个座位,占据了三分之一,这是很了不起的文化现象。更早时候的大同戏院,还像北京过去的“天桥”一样,五花八门,晚上进去,什么都有,有流行的潮剧,海陆丰正字戏,还有汉剧,杂技和话剧。据说全盛时期的“大同”,曾有八台戏同时演出,观众席大多都是露天广场,碰到下雨,观众经常狼狈不堪,因而便有了“大同做戏天就知,锣鼓一响雨就来”的诙谐笑话。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们这一代人懂事的时候,印象中的大同戏院,已经是一个大篷棚里的大戏台。

大同戏院的大篷棚,现在的年轻人几乎都未曾见过,是用粗大的竹木加竹篷盖成的。偌大的一个竹篷,竟然是由一根根竹签,将一张张竹叶编起来,又用一条条竹篾将竹叶编成一张张竹席,连成一片当作屋顶的瓦片,再用竹竿横压加固。所有的梁柱、梁桁和梁架,也都是大大小小的竹子用竹篾捆绑搭建而成。整座可容纳两千人的大竹篷,就是这样子盖起来的。搭建这种竹篷工艺,据说是潮汕的匠人最出众,过去大大小小的竹篷比比皆是,公园路红亭南侧原体育场也搭建有一个,年那场罕见的7.28强台风把它们一并摧毁了,偌大的竹篷屋顶全部塌了下来,从此也就将大同戏院从人们的视线中抹去。

那时候的孩子,印象最深的,是“看戏尾”。也就是在晚上9点以后,可以买到折价的优惠票。俗话说,“书头戏尾”,意思是说,听说书时,开头的那个时段最精彩;看戏时,是最后的那部分最好看。大同戏院是晚上七点半前后开演,到十一点半左右就结束。到了九点后,戏已经演了近半,不过进场还可以看两个小时,这时候再买票进场,就可以看到了最精彩的部分,于是,不少人都选择这种“看戏尾”的办法。最重要的,是满足了戏瘾,又省钱。如果剧情精彩,戏院连连爆满,戏尾票也就卖不到了。

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其时尚在的大同戏院,几乎成了汕头开大会及一些重大活动的场所。现在流传在社会上两张大同戏院仅有的旧照片,就是年欢送知青下乡的场景。自从年7.28强台风把大同戏院摧毁后,好长时间,这片土地一直空旷着。后来,人们才在大同戏院的老地方建起了一座崭新的大同电影院,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墙壁上爬满了爬山虎的电影院也早已门可罗雀。留存在老一辈汕头人记忆中的大同戏院,曾经见证了南国滨海这个城市历史沧桑的变化,记录了历史,展示了文化,尽管早已被大多数人所遗忘,然而,这就是这个大篷棚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8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