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喝着不同的水,说着不同的话国家全景

全国白癜风医学高峰论坛 http://pf.39.net/bdfyy/bdfyc/170426/5333207.html

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多样,地形的阻隔和相连、移民的迁徙等,影响了方言的分布,而不同方言之间很难相互听得懂。北方以官话方言为主,南方除了西南地区分布有官话方言之外,还有其他六种主要方言——吴方言、赣方言、湘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

我们来看下面这幅中国方言分布图,会更直观一些——从东北的黑龙江一直到西南边陲的云南都是讲官话方言,这种方言占了中国版图的绝大部分,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5%。而在官话方言区的东南侧,即中国的东南部,主要分布着上述其他六种方言,分布地区比例小,人口也只占汉族人口的25%。

而在中国版图南端的广东,呈现粤方言、闽方言(潮汕话)、客家方言三足鼎立的格局。在广东境内,粤语主要分布在珠三角、粤西南等地区,潮汕话则主要分布于潮州、汕头、揭阳三市,客家话主要分布于梅州、河源、惠州、韶关等地。

难懂的广东方言,是移民带来的

外地人都觉得广东的方言难懂,有些人把广东方言统称为“鸟语”,更不会想到广东方言不是只有“广东话”。实际上,粤方言、闽方言、客家方言之间的差异之大,就连广东人自己都很难听懂同一个省不同地方的方言。

一种方言难懂,意味着它和普通话的差异较大,并且懂这门方言的人口较少。普通话的制定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南方方言与普通话差异巨大也是自然而然的了。另外,南方河流多、山地丘陵多,地形较为破碎,人们在山水的阻隔下各自形成族群方言,口音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大,以至于口音分支非常多,甚至不能互通。

那么,广东的方言是如何诞生和演化的呢?这得从中国历史上的移民讲起。

移民是语言传播最快的方式,秦汉以来南迁广东的移民,把他们自己的语言带来了广东。人类自古以来就逐水而居,广东最早的移民主要聚集在珠江三角洲平原,当地的“古百越语”与中原的汉语融合后,形成了粤语的雏形。而带着闽南语从福建过来的移民,则就近选择了广东东部由韩江、榕江、练江三条河流形成的冲击平原(即潮汕平原)。至于讲客家话的客家人,由于进入广东的时间较晚,平原都被开发得差不多了,就只能在粤东北的山区进行艰难开拓了。

古代交通条件的限制,使得岭南一带与中原的来往非常有限,因此这里的方言较少受到中原官话演变的影响,基本保留了古汉语原来的面貌,也就越来越“难懂”。由于来自不同族群,广府人、客家人、潮汕人之间也互相认为对方的语言“难懂”。对于潮汕人来说,他们和福建闽南人之间的方言互通程度,可能比同在广东省的广府人和客家人还高。

潮汕地处粤东,东与福建接壤,隋至清称为潮州,简称“潮”。宋代以来,福建地区人多地少,人口压力大,为了生存,大量福建移民沿着闽粤沿海平原,就近南下迁移到潮汕地区,在平原地区定居了下来,这些移民带来了闽南的文化习俗。

▲潮汕工夫茶与闽南工夫茶一脉相承

根据潮学研究者吴榕青教授的研究,最迟在12世纪中后期,潮州已开始流行闽方言。南宋淳熙年间(—年),福建兴化军(治今莆田市)人余崇龟说:“眷今古瀛,实望南粤,虽境土有闽广之异,而风俗无潮漳之分。”“初入五岭,首称一潮。土俗熙熙,有广南福建之语:人文郁郁,自韩公赵德而来。”这位闽籍作者眼里,潮州和漳州,虽分属广东(广南东路)和福建,但是两地语言习俗几无差别;潮州民众的语言具有广东(广南东路)和福建的特征。

到了13—14世纪即宋末元初,潮汕话已大体成型,覆盖了潮汕大部分地区。然而,潮汕话的分化比较复杂,连潮汕族群内部的人都可能互相听不懂对方的口音。这,就与河流和地形有一定关系了。

潮汕平原和它的三条母亲河

潮汕地区一般指的是潮州、汕头、揭阳三市,有时广义上的潮汕地区也包括汕尾。潮汕方言主要分布于当地平原地区,沿着河流分布,其方言特点很大程度上也与河流有关。

潮汕平原是广东仅次于珠江三角洲的第二大平原,东、西、北三面环山,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气候温和。这块平原在韩江、榕江、练江三条河流与海洋的相互作用下诞生,当地居民的围垦又加速了平原的扩展,逐渐形成了“耕三渔七”的经济格局。

人们聚集在以河流为中心的平原,建立起不同的城镇,三个流域由于河流和复杂地形的阻隔,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区块。韩、榕、练三大江便是孕育了潮汕文化和潮汕人民的母亲河。

其中,韩江由发源于福建省武夷山的汀江和发源于广东省乌突山的梅江在广东省梅州市交汇而成,泥沙沉积作用形成了以潮州为顶点的扇形三角洲平原,也就是韩江三角洲。由于面积广阔,开发历史悠久,这里是潮汕地区的经济和政治中心,历史文化名城潮州和对外开放重要港口城市汕头都属于这块区域。

榕江由南、北两河汇合而成,南河发源于广东省普宁市峨眉嶂,北河则发源于广东省丰顺县莲花山脉。作为揭阳大部分区域(榕城区、揭东区、揭西县、普宁市东北部等)的母亲河,榕江环绕揭阳市区而过,是揭阳重要的水运动脉。榕江平原人口少于韩江三角洲,但耕地较多,在潮汕地区承担了“粮仓”的角色。

江流“迂回如白练”的练江,则是滋养了普宁和潮阳的母亲河,发源于普宁市五峰山。练江平原呈北西向长条带状,地势低平,洪涝灾害较严重,改革开放以来,成为潮汕地区重要的乡镇工业发展基地。

有句话叫“潮州九县,县县有语”,说的是旧潮州府(约等于当今潮汕地区)每个县的方言都各不相同。目前学术界对于潮汕方言的次方言并没有明确分类,民间则大体认同按照韩江、榕江、练江流域的分法。三种流域的语音差异非常大,可以说是“一江水养一方话”了。

谁才是最标准的“潮汕话”?

面对这个问题,潮州人可能会第一个表示不服:根本没有“潮汕话”这个概念,只有“潮州话”!

潮州人确实有这个底气,因为在过去,整个潮汕地区都归旧潮州府管辖,统称为潮州,那么这里的方言自然是“潮州话”了。潮州之名始于隋朝,当时的管辖范围包括今潮汕地区全境、梅州及福建漳州的部分地区。如今的潮州市是韩江三角洲的北部顶点,也是这片区域曾经的政治、文化中心。

▲潮州古城楼——广济楼

前文提到,韩江三角洲是三江流域中面积最广阔、历史最悠久的地区,或许是由于气候温和、生活富足,这里的居民性情大体较为平和,以潮州音、澄海音为代表的韩江流域方言口音也就十分软糯。作为中国十大剧种之一的潮剧,使用的便是潮州音,非常婉转动听。

与绵软的韩江口音相反的,则是粗重的练江口音,以潮阳音为代表。有人说,“好听潮州人相骂,孬听潮阳人说话”,就是因为潮阳话中的声调多为降调,同一句话由潮州人来说时,声调高低起伏,显得婉转,而潮阳人的口音则听起来比较“硬”。

虽然大家都是带着闽南话从福建迁徙而来,但一方面,不同流域的族群可能来自闽南不同地区,迁徙于不同时期,导致了口音的“先天”差异;另一方面,练江平原靠海为生,是洪涝、咸害的高发地带,而韩江平原在汕头开埠之前都以内陆经济为主,进一步形成了一个粗放、一个温软的口音特点。随着彼此的口音差异越来越大,如今的潮州话和潮阳话几乎难以互通了。

▲洪涝多发的潮阳地区

位于韩江平原和练江平原之间的榕江平原,口音则介于两者之间,不轻不重,以揭阳音、揭西音为代表。比较特殊的是,由于榕江流域与韩江平原、练江平原、乃至客家人聚居的山区都有交集,导致这一带的口音特别复杂。

就拿普宁市来说,北部是榕江口音,东南部是练江潮阳口音,中部是榕练混合口音,山区则流行客家话,甚至还有处于过渡带的部分地区同时使用客家话和潮州话双语。隔一条河、隔一座山就无法互相听懂方言的情况,在这里是大范围存在的。

▲山区中的民居

地理上的阻隔形成了潮汕地区差异巨大的各种口音,也是这种阻隔,让行动范围有限的古人不需要听懂其他人的方言。但随着历史的进展,人们不会固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总要走出来与他人交际,而汕头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

如今的汕头市区曾经是一块滨海冲击地,年(即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开埠后,逐渐成为商贾重镇,吸引了来自周边城镇的大量移民。大家操着三江流域的不同口音,一开始自然是大眼瞪小眼,而那时候又没有普通话,只能互相迁就着对方的口音进行交流。好在大家的方言属于同源不同流,融合起来的难度不算大,渐渐就形成了糅合各方特色的汕头话。

▲汕头刚开埠时的港口

可以说,汕头话是潮汕方言当中最“中性”的一种口音,不那么硬也不那么软,升降调不多不少。潮汕其他地区的人基本都能听懂汕头话,中国社科院编纂的《现代汉语方言音库》也把汕头话作为了潮汕方言的代表。

其实,“最标准的潮汕话”本身就是个伪命题,潮汕地区每个方言片的形成都有各自的历史和地理原因,并不存在“标准”一说。对于潮汕人来说,任何口音的一句“胶己人”(自己人),都足以让他们在异乡如遇故知,感怀不已。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与我们联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