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粤戏越精彩广东省地方戏曲传统

哪里医院治疗白癜风较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龚卫锋实习生张熹珑

图/郑晓娥

12月10日晚,历时四天的“粤戏越精彩·广东省地方戏曲传统折子戏展演”在东莞市文化馆星剧场圆满落幕。此次展演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广东省艺术研究所、东莞市文化馆联合主办,粤剧、潮剧、广东汉剧、正字戏、西秦戏、白字戏、花朝戏、客家山歌剧、雷剧等九个剧种亮相,17个院团参演。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奕民,艺术处处长唐国华分别出席了本次活动的开、闭幕演出。

据悉,此次“粤戏越精彩·广东省地方戏曲传统折子戏展演”与11月举行的“粤戏越精彩·广东戏曲行当展演”,均通过星海直播、新华云直播,网络浏览量达到万余人次。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参演院团所代表的剧种,均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羊城晚报记者采访了多位参展剧团领队、演员、行业专家,一探传统折子戏展演台前幕后,就保护传承、传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命题展开讨论。

粤剧、潮剧、广东汉剧迎来新机遇:年轻力量崛起

参加展演的大剧种带来了众多经典折子戏,包括粤剧《吕布试马》《刘金定杀四门》《武松杀嫂》《玉簪记之琴挑》等;潮剧《绛玉掼粿》;广东汉剧《罢宴》。演出现场精彩纷呈,演员们纷纷亮出各剧种“绝活”。

两大老牌剧团广东粤剧院、广州粤剧院都有精彩表现。广东粤剧院青年演员苏临轩主演了《风雪山神庙》,省级非遗传承人蒋文端与一级演员林家宝主演了《玉簪记之琴挑》。广州粤剧院选择呈现的是《刘金定杀四门》《赵子龙保主过江之甘露寺》《拾玉镯》《胡不归之慰妻》等四个粤剧剧目,领队尤桂华表示:“这次的折子戏剧目都是经典,包含了刀马旦、小旦、文武生、花旦等行当角色。”

肇庆市粤剧团有限公司则另辟蹊径。领队陈启良表示,剧团改编了昆曲《连环计·小宴》,重新编配音乐后编排剧目。陈启良透露,饰演吕布的梁恒风今年3月就开始做准备:“梁老师专门到北京学习翎子功。翎子功需要一直甩动头部的翎发,让其立起来,这是整套戏里最难的。”

朝气蓬勃,演员队伍年轻化

高州市粤剧团的陈斌发现,这次展演中青年演员占多数,“朝气蓬勃!是件好事”。高州市粤剧团也一直在培养年轻接班人,剧团演员90后居多,还有一小部分是80后,平均年龄25岁。据悉,该团每年省内演出达多场,为青年演员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

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也是90后担纲主力军。一级演员黄丽华表示,现在剧团的梯队分为60后、80后、90后三代人,90后有40多人,年纪最小的演员只有14岁,“平时有展演、比赛,我们都会把年轻人往前推”。青年演员也为戏剧创作带来活力。黄丽华介绍,剧团在广东汉剧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如将广东汉剧传统元素与音乐结合写成汉歌、在汉剧中加入现代舞蹈做成汉剧音乐剧。年排演的汉剧音乐剧《梦

时代》就是新生代演员的代表作。

创新之余,传统戏曲的原汁原味不能丢。“我们着力于发掘经典传统剧,经过精细排练后呈现到舞台上。”尤桂华介绍,今年广州粤剧院重新编排了《三家巷》等重点剧目。此外,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的“周五有戏”惠民演出,也会选择展演最经典的广东汉剧。

由浅入深,吸引年轻人目光

非遗保护,除了培养年轻的接班人,也需要吸引更多年轻群体的目光,“进校园”是关键的一步。

自年起,广东粤剧院就开始在广州、佛山、东莞、汕头等城市举办“粤剧进校园”活动。高州市粤剧团每年也会开展大约20场“戏曲进校园”活动。“由浅入深、投其所好。”陈斌表示,粤剧推广要将“进校园”的效果最大化,应从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习惯出发,“他们喜欢看什么,看得懂什么,我们就表演什么。”

校园里什么折子戏最火?陈启良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偏好:大学校园里,《游园惊梦》《洛水情梦》等抒情式剧目更受欢迎;中学生则追捧《精忠报国》《岳母刺字》这类富有教育意义的剧目;孙悟空、猪八戒是小学校园的“常客”,《猴王借扇》《三打白骨精》更能吸引小学生。

汕头市潮剧团的谢继顺介绍,剧团从年开始做“潮剧进校园”活动,“中小学以讲、演结合,面向大学主要开展讲座”。剧团还为学生购置服装,为其化妆,教他们基本功与台步,让学生也能登上舞台过一把“戏瘾”。陈启良则表示,剧团老师自创了一套粤韵操,即以粤剧表演形式做体操,包括拗腰、南拳等动作。

妆容、舞美方面也要与时俱进。佛山粤剧传习所的裴小明介绍:“如今演员的化妆更加贴近现代妆,在不丢失戏曲脸谱化妆容的基础上,追求简单清淡。服装定制上追求美观、隆重相结合。”舞台包装方面,广东粤剧院创作部主任文汝清表示,“以前的粤剧没有舞台美术,只有简单的一桌两椅。现在已经发展至运用全息投影、电脑灯光等技术手段;设备方面也大有进步,出现了升降台、旋转舞台”。

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也至关重要。文汝清介绍,广东粤剧院一直以来重视运用新媒体传播,在微博时代已经开始直播,现在也将作品放到B站、抖音上宣传。“不管是自媒体、新媒体还是融媒体,只要能用上的,我们都会涉猎,让更多人知道粤剧文化。”

稀有剧种、特色剧种传承下工夫:保护老腔老调

稀有剧种、特色剧种也在此次展演中有亮眼表现。徐娇艳、吴小营带来了雷剧折子戏《秋江》。海丰县西秦戏艺术传承中心带来了两出经典折子戏:余泽锋、陈美珍等主演的《秦香莲·杀庙》以及陈嘉明、吕维平等主演的《临江会》。传承中心负责人吕维平说:“折子戏篇幅短小精悍,能鲜明体现剧种风格,对于训练演员很有帮助。演员上台后,通常20分钟内下不了台,集中展示真本事,是机会,也是挑战。”

海丰县白字戏艺术传承中心派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佩锦带着青年演员吴庆坚完成了白字戏《白罗衣·询陶》的演出。中心副主任余海平介绍:“平时整出戏要演三小时,但这出折子戏只需20分钟,展示的是精华。”同属广东稀有剧种,紫金县花朝戏传承发展中心的池永泉、张惠珍、杜丽英等人带来了折子戏《过渡》。中心主任张向阳说:“我们每年都带着剧目到这个大平台学习,今年这出戏是单位年整理复排的传统花朝戏剧目。”正字戏县级传承人、演员林大赠此次带来了折子戏《百日缘·槐荫别》,讲述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他十分信任展演平台,“不同剧种能展示优秀剧目,还能互相交流学习,也给戏曲爱好者送上一份文化大餐”。

此次展演有四出客家山歌剧折子戏上演,分别是梅州市梅县区山歌剧团演艺有限公司带来的《村长嫂审鸡》《二梅看郎》,梅州市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带来的《相思豆》选段、《山稔果》选段。梅县区山歌剧团负责人赖瑜明说:“与大剧种相比,客家山歌剧历史较短,我们现在一方面是做透传统剧目,比如《二梅看郎》;另一方面是开拓新的、反映乡村面貌的折子戏,比如《村长嫂审鸡》。”

挖掘古本,设标准复排经典

抢救经典折子戏工作刻不容缓。为抢救和传承雷剧传统排场和“绝活”,湛江市实验雷剧团几年前创作了折子戏《闯寺·拷蛤》。雷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林奋介绍:“这部戏集中呈现了吊绳、跳椅、铲桌等高难度动作,在海南、上海、广州等地都演出过,在湛江演过多次,效果非常好。”此外,他们还复排了古老唱本《李三娘之磨房会》,演员都唱老腔调,影像作为历史资料保存了下来。

经典戏复排、设置表演标准是一种有效的“抢救”方法。张向阳指出,目前演出较多的传统花朝戏有10余个,常演的折子戏有《卖杂货》《三看亲》《双双配》《双花缘》等。他说:“近年来,我们积极开展传统剧目收集整理工作,主动争取国家和省级资金扶持,平均每年复排一两个传统剧目。”吕维平则表示,对于西秦戏的非遗保护,“复排传统西秦戏,给唱腔、表演重新定调,确定标准和规范,是传承的基本要求”。

目前,演出较多的客家山歌剧有《挽水西流》《雪里梅花》等。在赖瑜明看来,折子戏保护固然重要,但大戏保护同样重要:“我们下乡演出经常有这种感受,如果只演几出折子戏,很多观众会觉得不过瘾,想看大戏。”而对于客家山歌剧的非遗保护工作,赖瑜明认为留住人才是关键:“70后、80后演员带着90后演员钻研山歌剧,鼓励他们热爱事业,肩负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

手段多元,经典唱段入K厅

稀有剧种、特色剧种的折子戏推广通常都从本地开始推进,逐渐向周边地区辐射。送戏下乡、进校园也有效缓解了基层群众“看戏难”问题。张向阳介绍:“我们平均每年开展送戏下乡、进校园80多场,在多所已挂牌的学校开设花朝戏公益课程,定期组织业务骨干前往授课;每年暑假期间至少完成两个少儿花朝戏培训班课程。”

为了推广白字戏,海丰县白字戏艺术传承中心的不少演员都开设了抖音号,同时在QQ音乐、酷狗音乐、网易云音乐等知名网络平台传播唱段。值得一提的是,中心还把白字戏推广到KTV场所。《白字戏老艺人经典唱段》专辑早在六年前就全部进入全国KTV歌库。几年来,中心频频收到广东地区戏迷发来的好评信息。余海平称:“如今汕尾的KTV,几乎每个晚上都有戏迷点唱白字戏。”

为了把客家山歌剧推出去,赖瑜明正带领团队进行一次大胆尝试:“我们推动山歌剧的跨界融合,将其同木偶戏结合,做一出新戏。非遗要从娃娃抓起,我们相信这种融合形式更能让孩子们接受,培养他们对戏曲的兴趣。”赖瑜明透露,这出戏预计会在明年3月排完:“成功与否,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

羊城晚报·羊城派

图片

主办方提供

责编

邵梓恒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