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传统的舞台,依附于神庙的灰石舞台,灰石舞台三面是墙,一面向观众,是固定的建筑。由于演出的需要,除灰石舞台外,还有临时置搭的舞台,俗称戏棚。戏棚面积的大小随着舞台棚面或布景的发展由小到大,有六柱式、九柱式、十二柱式戏棚等。舞台棚面则由早期的挂竹帘,发展到挂写实画景和绣幔。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灯光投影的使用起了更大的变化。年开始改为布幕镜框式舞台形式,台前逐渐增加一些半立体景物及木制现实桌椅。年以后,开始采用天幕布作幻灯投影,台前普遍用射灯。
清末民初年的舞台棚面(即六柱式棚面),舞台正面挂竹帘,台前摆一桌二椅,台口左右侧各安放燃豆油的灯盏两盆作照明。左右为上下场门,乐队在竹帘后面演奏。
20世纪20—30年代棚面(即九柱式棚面),舞台面改为三门四柱式帐幔,台口改吊华丽的大光灯三支照明。舞台正面挂写实的画幅,如厅堂景、花园景、街景等。舞台装置为写实硬景片,这是受文明戏(话剧)影响的舞台设计。
20世纪30—40年代棚面(即十二柱式棚面),舞台正面及上下场门均挂绣幔,中间的大绣幔是“狮子戏球”“花开富贵”等吉祥图案,各班均有相对固定的图案。舞台改用鸡心型汽灯五支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