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诊疗目标 http://www.bdfyy999.com/xinwenzhongxin/yiyuanxinwen/104075.html方明钦老师小小舞台乾坤大今年已八十多岁的方明钦老师,方正的国字脸,嗓音洪亮高亢,腰板挺直,精气神儿十足,性格豁达爽朗,充满着阳光和快乐。从剧团退休的方明钦老师聊起剧团生涯,聊起舞台装置的老本行,印象深刻,侃侃而谈。方明钦的母亲曾是揭阳老玉堂戏班的青衣,由于家贫,母亲索性把年少的方明钦卖到老玉堂戏班,刚开始时学唱小生,变声期后改学乌面(花脸)。年,16岁的方明钦进入老正顺戏班,演过《24寿》(后改为《刘秀登基》)中的姚刚。后来老正顺戏班改编为汕头市潮剧团,方明钦由于个子不高,演花脸没有优势,于是改做舞台装置。方明钦说,早期的潮剧舞台,曾经无比简陋,没有灯光,只用两盏汽灯,没有地毯,仅是几张草席。后来慢慢发展,潮剧舞台有了较为正规的装置,一般有五道侧幕(直幅)与横批(横幅)。第一道是红色的,与横批一起称为太平框。大幕就紧贴在太平框后面。往舞台深处依次为大幕、中幕、纱幔与天幕。中幕位于第二道侧幕后面。纱幔则位于第三道侧幕后面作为布景,第四道侧幕后面的台面上还有灯光栅。灯光栅后面是投影灯,投影灯将舞台所需背景投影在舞台最里面的天幕上。潮剧的乐队分为击乐与弦乐。击乐称为武畔,位于舞台右边第一道侧幕后面,整个乐队的指挥是武畔的司鼓。弦乐称为文畔,位于舞台左边第一道侧幕后面,文畔的领奏是二弦兼唢呐的演奏者,俗称“头手”。根据宋元勾栏瓦舍及戏剧出将入相,演员一般出台都是在武畔,入台就在文畔。出台最多是在武畔第二道侧幕后面(习惯称为第二侧幕出)。有时在武戏中,演员需要表演走边、起霸等程式化大动作时,就常在武畔第四道侧幕后面出台(习惯称为第四侧幕出)。心中有数巧搭台由于当过演员,方明钦对舞台的整体心中有数,每次搭台前,他往舞台前一站,怎么装置,心中便大致有了谱。接着又走到观众后座看,以此决定舞台的横批得多高。然后再到台上观察舞台的深度,丈量大小,决定各个部位该留的位置,天幕与灯光栅该怎么留,侧幕之间的距离多大,得留多少缝隙挂布,还有演员的区位安排等,并在舞台地板上用水粉画区位。做好这些后,方明钦爬上舞台上方的竹架(也称鹰架)上的一端,将圈好的四根绳子往另一端用力一甩,四根绳子便奇迹般地均匀从竹架上垂下来,横批就靠这四根绳子吊起,大幕、中幕、天幕、布景也一样是四根绳子吊着。每道侧幕的顶端用一根竹竿穿着,方明钦从竹架上垂下两根绳子,捆住竹竿的两端,绳子拉起,侧幕从顶部垂下,下端用另一根竹竿穿过,又在地上打了弯勾钉勾紧固定住被挂起的侧幕的下端,这样,便能通过拉动绳子来调节侧幕了。放绳子、绑竹竿、挂布幕……方明钦熟能生巧,用不了多久就把整个台面的布景装置好了。方明钦说,以前的戏台和现在的戏台有许多不同的地方,比如,以前戏台横批高约1丈多,现在是2丈左右;以前的戏台有三幕,但没有纱幔,现在三幕改为1.2丈多高的纱幔。再追溯到解放前,情况更大不同了,戏台没有灯光,用的是汽灯,台上没地毯,只是铺了几张草席在地上,以此丈量戏台的大小。以前较正规的舞台都备有2张桌子和4张交椅、4张小凳。往事如烟情意深说到这里,方明钦忆起一件令人感触的往事:剧团曾有一位“大太子”师父,由于演武戏扮演张飞过于投入,双眼长期猛张致失明,后来每到一个地方演出,老师父就在演出前由人搀扶着在戏台上走,数步数,摸清戏台情况,演出时他就能心中有数地在台上行走了。老一辈艺人的这种敬业精神令人起敬。聊天中,记者还听到一件趣事:一次,方明钦随老正顺潮剧团到家乡附近演出。那天搭台间,家里11岁的二弟到来寻找,要大兄帮忙出钱交学费。可方明钦先生那时也囊中羞涩,只好笑着对二弟说,“没钱,要钱就留下来学戏”。谁料这一留,留出了一个当今潮剧丑圣。而今的著名潮丑方展荣先生,就是当年那个交不了学费的二弟。方展荣的台上功夫了得,特别是他演的潮剧《柴房会》中的“李老三”这一角色更是家喻户晓,戏中李老三爬梯跳凳,精彩演技靠的是扎实的功底和对戏台情况了如指掌的熟悉。以前的戏班后台人员,有道具(头盔)、化妆(打杂、梳头)、服装(大衣)、装置(布景),后来剧团才增加了前光、后光、扩音三个部门。以前戏班条件简陋,化妆用的是水粉,梳头曾经用赤菜和芦荟,演出前先熬出粘稠的赤菜,以此来固定妆头!早期戏班还有一种人,其身份叫“找人”,就是戏轮到谁上场了,他就得提前找到这个人,如果戏是在夜里演出,该上场的角儿正在睡觉,他就得叫醒角儿,再就是,以前常有卖身到戏班的人逃跑,“找人”就得负责看管好卖身到戏班里的人。爽朗的方明钦告诉记者,以前老戏班的童伶学戏挨打受骂好苦,他也曾尝试逃跑,但跑不了,后来,慢慢地习惯了戏班的生活。方明钦娓娓道来,让人仿佛看到一支古老的戏班队伍,推着戏囊,担着草席和行李,缓缓而来。队伍里边,有大薄、有戏爹、有老生、有花旦、有童伶,有布景、有梳头,还有双目似鹰钩的“找人”,戏班到哪,戏台一搭,开场唱戏……老戏台,老戏班,大观园,大光明,大同戏院……时光荏苒,白驹过隙,潮剧老舞台渐渐远去。潮剧文化的传承,不妨重温一些远去的片段,感受时间带来的演变……当你坐在林百欣国际会展中心宽敞的舞台前,欣赏着耀眼灯光下辉煌多姿的舞台上演出的潮剧,你应该不会想到,早期的潮剧舞台,曾经是头上两盏汽灯,脚下几张草席,无比简陋。触探历史余温,回眸潮剧戏台。在潮剧发展的这方舞台,多少扣人心弦的传奇被演绎,多少演艺高超的角儿被牢记,角儿登台演戏,舞台,是他们不可缺少的阵地。这方默默付出的舞台,同样有着耐人寻味的历史,今天,让我们听一位老人,聊他的剧团生涯,随他慢慢走进潮剧舞台的光影岁月……他,就是曾经搭过许许多多个潮剧舞台,曾经为舞台装置倾情付出的方明钦老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6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