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两会让广府非遗走进社区校园

杭州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g/161214/5116381.html

文化是城市的根与魂。作为千年商都,在历史长河中,广州流传下来不仅有商业文明,也有与时俱进的花城颜值和创新活力,更有承载着民族智慧和精神内核的传统文化。本期《街坊两会》,我们邀请了广州街坊与全国人大代表,共同为文化广州建设建言献策。

6位来自不同领域的街坊,讲述他们眼中的“广式”文化与城市感悟。同时,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粤剧院党委书记、院长曾小敏建议,结合广东本土戏曲特色,开设戏曲编导演音美等专业教学。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粤剧院党委书记、院长曾小敏:

建议成立全日制广东戏曲学院

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招生

曾小敏

“作为省级非遗传承人,粤剧守正创新一直是我和广东粤剧院坚持的方向。传承不是复制,而是在去粗取精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曾小敏表示,近年来通过对经典剧目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精准把握主旋律选题,并结合当代审美需求,粤剧融合多种表现形式,舞台张力和感染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广东戏曲资源丰富,粤剧、潮剧、汉剧、雷剧等四大剧种与小剧种并存,这些剧种既是区域文化的基因,也是代代相传的文化符号。但由于创作能力、传播能力、商业化运营能力的欠缺,从而导致有的剧种面临困境。其重要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人才储备不足,人才梯度培养衔接能力不够,人才有机管理体系没有生成。“抢救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系统关照传统文化的留存与发展,是我们现在文化工作的重点之一”。

曾小敏建议,成立全日制的广东戏曲学院,重点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招生。她认为,为推动高水平文化建设,推广传统地方戏曲文化,建议应结合广东本土戏曲特色,开设戏曲编导演音美等专业教学,进而针对大湾区各剧种进行拯救式保护,对专业艺术人才进行专业化培养,实现各优秀剧种间的特色化发展,做到齐心合力、系统科学、持续规范开展教育和演出工作,以高水平戏曲文化建设致敬时代。

此外,为了推动优秀戏曲作品走出国门,讲好中国故事,曾小敏建议,建立可供重点院团创作排演的剧目剧本库,并借助数字媒体和数字技术形成当代的戏曲剧集的编撰和总结;成立戏曲作品创作传播专项基金,对重点题材作品进行“创作、演出、推广”一条龙扶持政策;建议成立新媒体戏曲频道,将传统主流媒体戏曲频道与新媒体资源无缝链接。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咸水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谢棣英:

传承广府水上人“顶硬上”的精神

谢棣英

今年60多岁的咸水歌非遗传承人谢棣英,仍然坚持在创作及传承的道路上,只因一个很朴素的初心,“将咸水歌文化传承发扬”,这是她幸福人生的意义。

谈及广州文化的印象,谢棣英给出了最直观的回答——“历史悠久,个性鲜明”。谢棣英表示,广州人除了务实乐观、海纳百川外,还有一种“顶硬上”的精神,简单理解就是遇事排除万难,扛过去。谢棣英介绍,广州有着多年的建城史,未有广州先有珠江,有珠江就有船艇,有船艇就有疍民,咸水歌是与珠江疍民共生长。“咸水歌原本是疍民演唱的一种粤语方言民歌,是水上居民琐碎、甚至困苦生活的精神食粮。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也是水上人,其‘顶硬上’的精神也是广府水上人最为宝贵的性格特征。”

谢棣英一直致力于做好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广府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一方面,她通过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进乡村的方式,让咸水歌文化走进居民和青少年学生的生活中,如今她已经在全市多所中小学开设了咸水歌文化课堂。此外,她还积极创作歌曲,寻求传承模式的创新,采用线上课堂的方式,让传统文化展现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谢棣英认为,未来在广府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过程中,需要与红色基因、爱国主义教育相融合,引导青少年学生铭记历史,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一方水土一方艺,使他们更加爱国爱乡,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豪感,构建共同的精神家园。

南华西青少年粤剧粤曲培训基地导师、南华西街戏剧曲艺团团长魏坤兴:

让粤剧的生命力在大都市生生不息

魏坤兴

魏坤兴的父母亲都是粤剧迷,在家庭的熏陶下,13岁时她开始接受正式的粤剧艺术训练,此后事业都与粤剧艺术相关。作为老街坊,退休后魏坤兴留在南华西,近10年来坚持义务教授青少年学生粤剧粤曲。

“记忆中的广州,既有布拉肠、骑楼街,还有麻石路、青砖石脚趟栊门,也有飘荡在街头巷尾和戏台上的声声粤韵。”在魏坤兴看来,广州是一座历史底蕴深厚的城市,“遍地”有非遗。粤剧作为岭南文化的瑰宝,如今也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熟知和喜爱。在广州的公园、文化广场、社区活动中,经常可以看到粤剧私伙局的表演,这些私伙局扎根城市肌理,让粤剧粤曲的生命力在广州这座国际大都市中生生不息。

作为一名老粤剧人,魏坤兴认为粤剧传承能够更好地留住城市的文化根脉,需要不断培养新生力量,这其中,既需要官方层面的推广,也需要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年,她成为南华西青少年粤剧粤曲培训基地的一名导师,在这里义务教授学生学习粤剧基本知识。近年来,她又通过进校园开设特色课和线上教学的方式,开展粤剧的推广和普及。她希望,青少年从小就种下粤剧的种子,体验岭南戏曲的神韵。此外,她还带领社区街坊戏剧曲艺团成员,定期教粤曲唱腔、搞演唱比赛……在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的同时,也让更多人了解粤剧,让这具有岭南特色的戏曲能够世代传唱下去。

汉廷文化、音乐创始人苏汉廷:

广州有处变不惊的“生猛”发展观

苏汉廷

年苏汉廷来到广州读书,便在这里扎了根,成为一名新广州人。在苏汉廷眼中,广州是一座海纳百川、求新求变的国际现代化城市。“广州人有一种敢为人先的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勇于创新的性格中,更体现在两千多年以来,广州处变不惊的‘生猛’发展观和张弛有度的生活观。”苏汉廷介绍。

苏汉廷认为,广州是一座“爱乐之城”,曾经有马思聪、冼星海等广州音乐家,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如今也有全国著名的音乐学府星海音乐学院,现在很多广州本土的歌手为了传承广州的音乐文化一直在努力拼搏,不断推陈出新,努力把广州的文化发扬光大。

作为一名音乐工作者,苏汉廷也一直注重对广州本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他带领团队创作了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非遗主题歌曲《粤绣》《西关情》《点茶》《广州的味道》等,受到居民的喜爱。在疫情期间,他还创作了《我们相信》《温暖广州》《逆风起航》等多首抗疫励志歌曲,希望通过歌曲,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广州的勇气与担当,有信心去战胜困难。苏汉廷说:“作为一名在广州生活了30年的音乐人,我与广州已经密不可分,广州这座城市的文化也滋润着我。伴随着广州30年的变迁与发展,我对这座城市也有着深深的感情。”

广州市天河区车陂龙舟文化促进会党支部书记苏志均:

广州这片土壤给了我们不断创新的底气

苏志均

在广州,创新不仅仅是写字楼、产业园里的从业者所不倦追求的,古村里同样有创新。千年古村车陂,龙舟文化历史悠久,如今,车陂本地村民开拓创新,为龙舟文化带来了新的活力。

作为生长于车陂村的“80后”,车陂龙舟文化促进会党支部书记苏志均大部分童年回忆都伴着端午的龙舟鼓音。年,在外打拼的他回到家乡,开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6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