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选课的时候,很好奇,为什么有这个课程,对于我们师范专业有什么作用吗?但是随着老师带我们深入了解,我渐渐明白了其中的深意。
首先我们每个师范生都明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遨游传统文化课程,探究传统文化内涵。传统文化教育,其最终目的也指向人生教育,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具有责任感,从而培养一个真正的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二者取向一致,殊途同归。在新时代,如何让传统文化进中小学校园,如何挖掘并利用好传统文化的潜在育人价值,让中华美德、人文精神等在学生生命中扎根,在学生灵魂深处“安家”,这是一个重大的时代命题。
一方面,要在校园文化营建中融合传统文化。校园文化是校园的DNA,是校园的灵魂。校园文化建设应努力实现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让校园文化烙上传统文化的符号,注入传统文化的基因,让师生置身其中,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另一方面,要把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程体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教材的总体要求分解安排到中小学各学科。根据各学科从自身特点,各学科注重发挥各自优势,彼此协调配合,形成有机整体。
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应该是把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化学生之心,外显于学生之行,而不是简单恢复历史的形式和表象,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就像我自身小学传统文化时,不理解其内涵,只是机械式、填鸭式地背背古诗文、乱涂毛笔字。
在我们学校附近地区,我从一些小朋友口中得知,学校也会开设经典诵读、书法、剪纸、国学、潮剧等特色课程和活动,也会邀请非遗传承人、传统文化从业者走进校园,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就在身边。但是这样子的机会少之甚少,随之而来的是大搞诗词竞赛、表演,盲目地“增量,势必造成学生理解和感悟传统文化思想内蕴的空间。
在“双减”政策下,传统文化进入中小学校园,进什么、进多少、如何进。针对这些问题,值得教育者的思考讨论。万变不离其宗,我们要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教化与育人、立德与树人特征,要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让学生感动,让学生感觉到的不是负担,而是一种愉悦,一种身心的放松。
传统文化进校园,不能只靠中小学,还需要家庭配合,更需要社会参与。文化界、教育界、文学艺术界、出版界要密切配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教材体系。有关社会团体应积极推荐传统文化主题出版物,大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读书活动。
总之,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相互协作的教育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