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故事抹不去的小巷印记

中科大型白癜风公益援助 https://m.39.net/pf/a_4830977.html
乡村故事抹不去的小巷印记风筝升天,禁不住丝绒缠绵;大雁南飞,忍不住频频回望。岁月易老,世事难变,唯一不变的,是故乡小巷深情的牵挂。——题记石狮巷故乡坐落在广东省饶平县所城镇,大城所石狮巷是我出生的地方,幼时摸着石狮胡须长大,长大又与巷里叔婶告别离乡。母亲的嘱咐,父亲的眼泪,夜夜覆盖着我的梦,往事历历在目:五十年代,石狮巷连接着戏园,戏台位于北面,巷头成为看“戏出”的入口。每当演戏时,大队组织搭戏台,然后将家家户户的长凳集中起来,统一编号,写上某排某号。谁家搬来的凳子多,能得到的戏票也就多,因为看一场戏不容易,所以大家的积极性很高,还相互提醒:“赶快送凳子去(戏园),不然没(得到)戏票了。”这么好的“待遇”,谁不乐而为之?但这些都是大人的事。我只知道,也还是后来才知道的事:母亲告诉我,我出生才12天,父母便带我看了人生第一场潮剧。父亲的一群同事看完了这出叫《三个王文英》戏剧后,纷纷把“主角”的戏名戴在我头上,叫着、叫着,邻里也就把“文英”当成我了,一直叫到现在。他们希望我长大后成为一个读书人,成为一个知书达理的人。六十年代,石狮巷头有一所幼儿园。三年自然灾害时,尽管生活非常困难,许多人吃了上顿而没下顿饭,有人饿至浮肿甚至死亡,而我们幼儿园集体就餐,享受着最有营养的“猪肝糜(粥)”。我们的带班老师是一个汕头人,放学时常常分发连环画,让我们带回家,分享给那些没入园的小朋友,尤其是女孩子看看。因为那时家乡重男轻女十分严重,女孩子大多没入园入学而留在家里,帮忙家长捡柴拾粪,干家务,赚工分。那些连环画,就是我们了解世界的唯一窗口。石狮巷住着不同姓氏的人家,就我们“围落”四户人家就有唐、郑和曾三姓,大家彼此照顾,天下雨,你没在家,别担心,总会有人帮你收拾东西。今天,如果有一家来了客人,他或她带的手信,一定有你一份;明天,要是有一家卖了一头猪,你也沾光,得到一碗热烫烫的猪血汤和一大块难得的猪肉。石狮巷最热闹的是傍晚,大人准备着晚餐,粮食自产自销,蔬菜自种自吃,很少看到有上市场买菜的,买肉的更别说了,得有肉票才行。吃不饱、穿不暖是常事,但这些挡不住贪玩的我们,天天你跑我追,日日横冲直撞:你扮特务,我演红军。这还不够,要是有人挑着担子穿街过巷时,也跟着吆喝着“酱油、酱油,来买啊!”“鱼露、鱼露,一斤一角三。”弄得卖家哭笑不得,想买的又不知是真还是假。求学、增长见识,带着父母的希望,告别了左邻右舍,离开了这条不起眼的小巷——石狮巷。然而,几十年来,无不思念:微微晚风,吆喝着“酱油、鱼露”之声;早晨阳光,又见石狮微笑着玩弄绣球……照片:大城所传统文化歌曲《那溪那山》演唱:张大伟04:40视频:央视相关链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