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英歌源溯明代中叶,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原先舞者人。舞者双手各持一根短木棒,上下左右互相对击,动作健壮有力,配合锣鼓点、海螺号和吆喝声,两棒相击翻转,边走边舞,节奏强烈。英歌舞熔戏剧、舞蹈、武术于一炉,表演独具魅力,它以刚劲、雄浑、粗犷、奔放的舞姿,构成了磅礴、威武、强壮、豪迈的气势,给人以力与美的震撼。完整的英歌舞由前中后棚三部分构成,潮阳英歌比较有特色的是如《佛公佛母》由两位演员戴弥勒佛面具,手执葵扇,手舞足蹈笑容可掬地玩耍。完整的英歌舞由前中后棚三部分构成,前棚,即英歌队伍整体队伍中的前头部分,也是英歌队的主体部分。前棚小规模以24或36人组成,大规模由72名年青力壮的男子汉组成,化装为梁山泊起义部队的主力军的英雄好汉组成。其领头两人为指挥,必须挂黑须与红须,黑须为李逵,红须为杨志或秦明。和尚打扮的是鲁智深或武松。其中还有两个男扮女装的为孙二娘和顾大嫂。其他人物有九纹龙史进、猎户解珍等。宋江压阵打鼓、舞旗者公孙胜、舞蛇者鼓上蚤,时迁在水浒传轻功最好,灵活敏捷,由他前去打探消息,比较熟悉地形,由时迁引路再好不过了,时迁手中舞蛇用以指挥,其实这蛇就是古傩礼中祭祀者所持的茅苇长鞭,用途是鸣鞭驱鬼。舞蛇开路,功用正与鸣鞭同。
科普:挑花篮具体没有个说法,相传古时一潮州籍高官告老还乡,将宫廷贵妃学步方式传授家乡而来吧,不过好像北方也有挑花篮,可能是同源,潮汕穿的是宋制戏服,都很讲究。比较盛行的是汕头市潮阳区贵屿镇南阳乡的挑花篮,由于该乡地形似虎,而武松是打虎的,所以相冲,不能有英歌舞。所以就比较热衷于挑花篮的迎神、方言称之为“担袍蓝”。
科普:锣鼓标旗巡游是一种已经延续了多年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它的产生和明、清代潮汕节庆风尚关系密切,清代、民国时期,以祈丰年、避邪趋吉的意识演绎而来的大锣鼓春游,十分盛行。锣鼓标旗队也经过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旧俗到新尚的演绎,如今,这一广东潮汕民间艺术的综合表演,声势浩大,场面壮观华丽,充满着浓厚的潮汕文化色彩。
旧时游神或喜庆活动配器简单,只有苏锣仔、钹仔等几件打击乐(俗称“八音”),配高灯彩旗和一班化妆的孩子,边行进边唱曲词出游。清末民初以来,随着潮剧班、木偶班(纸影班)、各村落“弦间”、“乐馆”的兴起,锣鼓标旗游行时又对曲牌、配器和演奏形式进行改革,以大鼓、深波、大锣(苏锣)、斗锣、大小钹等近十种打击乐器为主奏,辅以唢呐、扬琴、椰胡、大笛、三弦等十来二十件弦管乐器伴奏,乐曲由少到多、由单调到丰富。锣鼓标旗巡游的队伍规模颇大,游行人数少时三四百人,多则以千人计。其组成也颇为繁复,游行队伍由俊美少女扛着堆金织锦的横帔走在最前面,随后是马头锣、大小五锋旗队、仪仗队、腰鼓队、儿童火龙火把队、娘伞队、戏出队(也称“摆涂景”)、大小年标队、潮州大锣鼓队、箴担,观看整支游行队伍,使人眼花缭乱、回味无穷。
科普:由于比较多的民俗,就简单介绍下,有阳美火把节、走老爷、抢鸟饼、中秋节摆贡品拜月娘、乔林火龙、、元宵一般都要走火堆、澄海盐灶拖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