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历史的长河中各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这些民风民俗不仅体现民间百姓的生活,同时也是历史的见证者,为我国文化的多样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些民俗世代相传相当具有地方特色;有些民俗却面临着后继无人的情况。在福建闽南地区也有自己的地区民俗,众人熟知的“歌仔戏”在年的时候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然而,这几年的发展,有些人却唱出了“变味”的腔调。
歌仔戏起源于闽南民间,传入台湾之后,当地百姓结合高甲戏、潮剧、京剧等戏曲,发展形成富有台湾特色的戏种,在台湾民间十分流行。再后来,随着两岸文化的交流歌仔戏又被传入福建闽南地区,虽然歌仔戏大都用闽南语进行传唱的具有地域局限性,但是只要有讲闽南语的地区就有歌仔戏的身影。不仅在台湾、福建闽南地区就是远在国外的菲律宾、马来西亚等有华人的地方都十分流行。
在那个没有电视、网络的年代,百姓能够进行娱乐消遣、文化交流的机会并不多。或许看戏就是唯一以大众形式进行的。然而在那个年代,看戏并不是随时都举行,只有遇到村里举办庙会、民间祭祀活动才会举办。在那时候可谓盛况一时,十分热闹。
还记得鲁迅写的《社戏》这篇文章吗?文章中描述几个小伙伴划着船到隔壁村看戏的情景,就是我们小时候看戏的真实写照。若是遇到隔壁村有唱戏,即使要走上3、5公里的山路,我们小伙伴也从不缺席;若是轮到自己村庄唱戏,便会早早的在戏台下用长板凳占位置,占的位置不是为自己而占,而是留给家里看戏的客人。因为,那时候看戏犹如今天的小伙伴们看明星演唱会,戏台下人山人海。只有占好位置,家中的客人才能享受VIP级别的待遇。
歌仔戏的传唱形式多种多样。有时候是一男一女对唱;有时3、5个人一同演出;要是遇到较大型的庙会人数就有10几个人。歌仔戏的剧目也相当丰富,会有历史典故、名人以及民间故事等,比如会传唱《薛仁贵》、《济公传》等剧目。很多歌仔戏的内容都是讲述地方恶霸作恶多端,最终没有好下场,善人行善最终都有好报等之类的,内容主题大都是劝人行善莫要作恶,敬孝长辈才能善终之类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文化的兴盛以及电视、网络的普及,歌仔戏便开始没落萧条了。虽然有些庙会、祭拜活动必须聘请古装的“歌仔戏”。但是,要是庙会中没有聘请村民喜欢的“现代节目”(歌舞团、流行音乐)戏台下便只有听不懂普通话的老人才会观看。因此,现在的“歌仔戏”成了也只有爷爷奶奶辈的才会偶尔观看的节目了。或许有人认为歌仔戏将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况,然而事实却出人意料之外,现在的歌仔戏在闽南地区极其流行。
以前的歌仔戏是在举办庙会、民俗活动的时候会传唱,现在传唱歌仔戏的场合却是出现在村里老人过世之后举办的祭拜活动中。很多歌仔戏传唱的主题就是劝人孝顺长辈的,这些人就是利用歌仔戏的这一特点而成为了“哭灵人”。在闽南农村,老人过世之后儿孙为了体现孝顺大都会聘请一男一女在过世老人灵前“哭灵”,一方面是显得儿孙“有孝”,另一方面颇有攀比的味道,要是农村哪家老人过世了没有聘请歌仔戏,便会被认为是“不孝”。本是“非遗”,现在却被唱出了“变味”的哭腔,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
我国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鼎盛时期曾经担任起文化传播、信息交流的角色。时代变迁,这些“非遗”慢慢的便淡出人们的视线,成为“老古董”。但是我觉得只要是好的内容、富有特色的精髓对如今的我们还是有借鉴意义的,更应该被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