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湛江日报湛江日报
每天上午
在雷州南湖公园广场
随着一阵阵锣鼓声响起
一群雷剧发烧友的“嘉年华”开启了
而在遥远的上海
林怡每晚下班后
都习惯打开抖音
听听雷歌看看雷剧
“远在大上海也能看到雷剧直播,
安放自己的乡愁。”
夕阳西下
在观海长廊绿地上
在城市闹市区
在南国热带花园里
国家级非遗“人龙舞”造型的
铜雕、地标、石刻
焕发出新时代的气息
霞山观海长廊人龙舞雕像。通讯员雷鹏摄
天南重地,古韵半岛
湛江悠久的历史、厚重的底蕴
孕育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岭南文化中
雷州文化
与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
“四足鼎立”
这是湛江独有的文化名片
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湛江市民俗文化研究会会长朱卫国
作为一个地级市,湛江的民俗文化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数量之多,在全省乃至全国也是罕见的,我们要珍惜荣誉、总结经验,将湛江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正值市两会
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一道
谈保护、话发展、绘蓝图
为湛江优秀传统文化
走出去、“火出圈”建言献策
会场内声音
“湛江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但还有很多人文故事尚未挖掘,讲好湛江故事,需要久久为功。”市政协委员陈槐树说。
他建议,应该围绕“打造城市名片”整合资源持续发力,举办每年一届不同主题的湛江文化品牌系列活动,例如开展“魅力湛江——红树林之城”等文化名片的系列活动和艺术家进校园展演等。通过交流活动,激发湛江文化文艺界创作本土好作品,更好地向全国宣传推广湛江,擦亮湛江丰厚的人文和城市名片。
“文化繁荣,人才为先。要做好文化工作,首先需要做好湛江文化人才培养工作。”陈槐树建议,应与中国文联和各艺术家协会等合作建立湛江青年文艺人才培育基地,重点培育和扶植湛江青年文艺人才成长,设置湛江各地区青年原创文艺作品奖项,不断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雷州文化
与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
是广东文化版图中
具有独特魅力的重要拼图
在这块拼图中
雷剧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市人大代表何海芳、林毅认为,雷剧作为国家级非遗,面临着新编剧目不多、演戏人才流失、演出市场混乱、演出水平低下等困境,发展之路举步维艰。
市人大代表何海芳
如不及时抢救,这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很可能‘香销玉殒’。因此,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雷剧文化艺术,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市人大代表林毅
广州有广东粤剧院,汕头有广东潮剧院,梅州有广东汉剧院,唯独雷剧没有‘雷剧院’。对于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雷剧来说,建议尽快筹建“雷剧院”。
市政协委员唐金凤
应把成立“湛江市雷剧传承保护中心”提上议事日程,规划建设集雷剧排练、演出、教学、办公、仓库等为一体的传承基地。市有关部门出台实施规范雷剧市场的文件,发挥湛江市雷剧团及县级雷剧团的龙头引领作用。
醒狮、人龙舞、石狗等
一系列非遗产品
是雷州半岛的传统文化载体
“湛江传统文化挖掘和保护了这么多年,仍然缺乏变现能力,没有让人一看见就能立即想起来——这是属于湛江独有的文化符号,就像人们看到汉服,就会想到山东曹县,看到紫砂壶想到宜兴。”市人大代表肖保说。
肖保建议,加强雷州半岛本土文化元素发掘,进行产业化,提升雷州文化元素的变现能力,反哺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每年评选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创产品,作为政府官方赠礼的专用产品,以提升本土文化的广泛认可度。
“天下四绝之一的‘雷州换鼓’到底为何物,至今仍争论不休。这不利于一个地方的文化传承,必须组织专家深入研究进行定调,如此才有说服力,宣传也更有底气。”肖保说,“在全民媒体时代,要创新宣传思路,创造文化故事,与时俱进地推广,将雷州半岛的文化产业进行系统地内涵升级。”
“湛江文创手工艺品有着浓浓的湛江元素,是湛江人胜过语言的艺术符号。”市政协委员梁成章细数:湛江版画曾经走出国门,声名远扬,雷州烟斗部落石楠木手工烟斗、龙湾醒狮狮头、吴川月饼等工艺品都让湛江人引以为傲。
梁成章说,要加大手工艺技术和产品的扶持力度,提高本地就业率,让更多年轻人接触到传统手工艺。通过扶优扶强,培育重点企业和合作组织,将分散的加工能力组织起来,共同应对市场,改变传统手工艺品生产小、散的现状。
“越来越少年轻人继承手工艺品技艺,部分传统手工艺技术已濒临失传。”梁成章说,传统手工艺应利用互联网,带动生产销售,扩大影响力。相关部门应制定统一的手工艺人才管理制度和评级标准,定期举办学习培训和晋级考核,提升手工艺者技术水平,带动手工艺产品质量提升。
会场外传承
不久前,湛江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共有1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榜上有名。尤其是久负盛名的雷州窑陶瓷制作技艺、吴川木偶雕刻,令网友点赞“终于等到你”;还有海味粽子、遂溪海味腐乳、坡头五爹豆腐等美食上榜,让网友感叹“从小吃到大的家乡口味就是身边的非遗”。
近年来,“非遗进校园”“非遗云展览”等活动广泛开展,让非遗火起来,也让我们看到湛江在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上的巨大潜力。
在“中国醒狮之乡”遂溪,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龙湾醒狮团团长李荣仔,把醒狮做成一个产业,走出了一条民俗传承、艺术展示、道具产销的好路子,产业化发展模式让醒狮成为全国同行业“领头羊”。
“目前湛江正打造非遗学院,让基层文化工作者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希望通过非遗学院建设,提升非遗价值,让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李荣仔说。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前后,东海岛东山圩都会举行人龙舞表演,让素有“东方一绝”之称的国家非遗项目人龙舞与民同乐。这一传统文化狂欢压轴节目只有多人参演,却吸引成千上万群众围观,造成万人空巷。
王宏伟是湛江人龙舞艺术团团长,东海人龙舞第六代传承人,9岁开始参加人龙舞表演。湛江人龙舞近年来参加数百场国内外演出比赛,但传承后继乏人,很多家长怕孩子参演影响学习、害怕孩子受伤。
为了更好地保护与传承,他建议相关部门加大重视力度,推进人龙舞进校园,通过正规、系统训练,培养后备人才,助力湛江人龙舞腾飞。
记者手记(点击下方↓↓↓)
让数字化赋能湛江优秀传统文化
“一门傩氏,二剧争辉,三狮鼎立,四绝称雄,五戏同台,六色缤纷,七歌颂唱,八音共鸣,九龙腾飞,十舞呈祥。”这是学者用数字盘点的湛江民俗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不仅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辟新路径,也为我市推动大文旅开发带来新机遇。通过数字化赋能,可以发挥湛江传统文化资源优势,更好地讲好湛江故事。
以博物馆为例,近年来,许多博物馆纷纷利用数字技术改进展陈方式,优化文化遗产“用户体验”。数字敦煌、数字故宫让人们“云游”历史文化场景,不仅弥补观众无法亲临现场的遗憾,还能深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1月10日,市委书记刘红兵参加雷州代表团分组审议时提到,雷州市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要处理好展览内容和形式设计的关系,通过数字化改造,创新展示手段,充分体现雷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
雷州市博物馆存在展陈方式传统、单一等局限,年建设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项目,包括文物信息资源数字化、观众接待服务数字化管理系统、智慧讲解服务系统等。目前正在建设数字化项目,使展陈手段丰富多元化。
雷州市博物馆朝着数字化方向的努力,让我们看到湛江优秀传统文化“活”过来、走进人们生活的希望。
和博物馆展品一样,湛江优秀传统文化并非束之高阁的记忆,而是有生命力的“活化石”,是让文旅产业“出圈”的金钥匙。而数字化赋能,则是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
从“唐宫夜宴”到“洛神水赋”,河南卫视创新形式为传统文化赋能,让古朴的文明“活”起来。又如,一款讲述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微电影,展现敦煌地区古村落特色历史文化,人们可以在手机客户端观看,成为网络爆款产品。
如何推动文化产业在数字化环境下实现高质量发展?借助直播、短视频、数字化产品等方式,可以让湛江优秀传统文化“飞进寻常百姓家”。
让数字化为红土地上深厚的传统文化插上“翅膀”,我们有信心、更有能力推动湛江文化走出去、“火出圈”!
来源:湛江日报
文字:记者张永幸何有凤朱明杰曹龙彬
图片:湛江日报社全媒发布中心(除署名外)
原标题:《传统文化要“破圈”?湛江的回答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