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好戏就是为人民服务”
——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姚璇秋
衬衫洁白,精神矍铄,8月15日,广东潮剧院先进事迹分享会现场,姚璇秋声音清亮,将她跟党走、演好戏的从艺历程缓缓道来,引得台下掌声阵阵。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培养的新一代潮剧演员,86岁高龄的姚璇秋,是中国戏剧界的一面旗帜。从艺70载,在她的演绎里,潮剧融合各家剧种之长,迸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在她的传承中,潮音足迹遍布多国,连接起无数潮侨思乡情怀;在她的教导下,青年演员人才辈出,不少人成长为潮剧表演的中流砥柱。
面对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她从未觉得自己特别:“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姚璇秋。我只是一直听党话,立足本职岗位,用潮剧艺术服务好人民群众。”
“台下十年功”,成就一代名角
潮剧,是用潮汕方言演唱的古老地方戏曲剧种。年,姚璇秋出生于潮剧流布地之一,广东澄海。时值日寇进犯,国难当头,父母先后离世,姚璇秋从小饱尝艰辛。
新中国成立后,文艺工作得到重视,潮剧迎来变革。因为一副天生清亮的好嗓子,本在火柴厂做工的姚璇秋被当时的老正顺潮剧团发掘。“从前学戏的人没什么社会地位,十来岁的孩子就要签卖身契,演得好坏都要挨打。新中国成立后,潮剧演员才有了新的发展空间。”
“是党给了我安定生活。”她倍感珍惜。教戏先生选了潮剧传统折子戏《扫窗会》领她入行,演、唱、念白,基础功夫都在戏里。每天早上4点半,一个小小的身影便开始在练功房吊嗓、跑圆场、走台步,一句句唱,一招招磨,不练完不吃早饭。戏里有个动作,需要女主角下蹲矮步前进。为了学好,她练到小腿抽筋,有段时间上厕所都难以蹲下。
55分钟的戏,足足打磨了8个月。正式演出时,随着一声“苦呀……”姚璇秋手持扫帚出场,神情真切,表演入微。一折《扫窗会》,让姚璇秋斩获广东省文艺汇演优秀奖,一战成名。年,姚璇秋携《扫窗会》赴京表演,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现场观看并亲切合影,从此奠定了她在潮剧界的地位。
潮剧这块藏在民间的瑰宝,被刮垢磨光,焕发出闪耀光彩。演员彻底告别被蔑称为“戏子”的旧时代,成为自觉担负社会责任的文艺工作者。各地专业与业余潮剧团发展到近个,古老潮剧面目一新。
“现在人人平等了,演员是为人民服务的。”剧团一位老党员曾对姚璇秋说。“啥是为人民服务?”她不懂。随着不断去田间地头给农民演出,进部队给保家卫国的军人演出,她逐渐明白,人尽其责,演好戏就是为人民服务。追寻党的足迹,年,姚璇秋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跟党走、唱好戏的路上一走就是一生。
“唱潮剧,先要找本子,党史故事就是最好的题材。”她不断学党史、找题材,用心出演多部红色革命题材戏剧。《革命母亲李梨英》排演前,姚璇秋多次拜访李梨英,同食同住,切身感受。舞台上她形神兼备,饱含真情,郭沫若评价称“把人物演活了”。扮演“江姐”,姚璇秋再次沉浸到渣滓洞里烈士宁死不屈的场景,念白字字如珠,情感热血激荡,留下了一册生动的红色教科书。
从火柴厂工人到国家一级演员,从地方剧团走进中南海怀仁堂,七十年艺术生涯,姚璇秋始终饱含赤子之心,用艺术回报党和人民。
振兴潮剧,不遗余力传薪火
上世纪70年代末,潮剧发展陷入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姚璇秋心急如焚,“要让潮剧振兴,必须有下一代传承人。”她开始不断寻找“苗子”。
年,姚璇秋发现自己排练时,经常有一位实习生在旁观看。深入细聊,得知她叫吴玲儿。“能感觉到她悟性高,热爱潮剧,虽然没有学过古装戏,但身段好、音色亮,很有天赋。”姚璇秋毅然收下了这位徒弟,从指法到唱腔,尽心竭力,口传身教。
演员扮演的角色,从青涩到被观众接受,有时需要漫长的时间。可新秀出彩,重在舞台。姚璇秋毫不犹豫,将苦心经营的经典剧《陈三五娘》的主角让给了吴玲儿。起初台下观众不买账,吵嚷着“我们是来看你的,不看别人!”“吴玲儿是我一手带的,她的‘五娘’也是我教的,看到她就是看到我。”姚璇秋的支持,为徒弟撑起了人生戏台。
含咬吞吐,余音绕梁,传帮带间,以姚璇秋、吴玲儿为代表的“两代金花”,缔造了潮剧两个“黄金十年”,“南国奇葩”的艺术魅力走出中国。
言传身教四十载,姚璇秋因材施教,倾囊相授,带出的徒弟遍布海内外。新加坡华裔李诗瑶慕名而来时,连潮汕话都不会说。在姚璇秋帮助下,她标注音标,一边学话一边学唱,摘得了新加坡青年艺术家奖。新秀张怡凰想出版唱片,姚璇秋一字一句教,并热心帮助宣传。如今张怡凰已是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梅花奖获得者,对姚璇秋的教诲始终谨记于心:“秋姨不争角只让角。她常讲,学艺先学德。”
身体力行胜过千言万语,姚璇秋似一面精神旗帜,提醒后辈从艺、做人的道理。0年,姚璇秋从剧团退休,继续无偿参与公益演出并指导学生。
年4月,汕头市人民政府与中国戏曲学院达成合作,建立了中国戏曲学院汕头教学实践基地,由姚璇秋担任荣誉教授。已86岁高龄的她依然深入教学实践基地开展工作。在她心里,“我这一生,从没离开过舞台。只要组织需要,只要我还能跑,我就一定会来。”
潮音架桥,甘当连接潮侨的纽带
情系祖国,报效桑梓,汕头经济特区因侨而立是其底色,无数潮侨为汕头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汕头侨文化使者”,姚璇秋连接潮侨之缘绵延了60年。
年,受国家委派,姚璇秋随剧团前往柬埔寨访问演出。首次出国,如此高规格演出,她难免紧张,“不能给国家丢脸!”为保证不出差错,她又回到练基本功时的刻苦状态,将熟悉的剧目排演了无数遍,每个细节都不放过。
柬埔寨皇宫首演大获成功后,剧团成员又在柬进行了多场巡演。“成千上万华人华侨和当地群众,看到祖国派来的剧团,手举横幅夹道欢迎。”姚璇秋回忆,一天演出时,大雨突至,台下观众却迟迟不舍离开。“看着亲切的华人脸庞,演员们心里十分感动,当即决定让大家先避雨,隔日补演一场。”现场观众无不动容。访问演出备受赞誉,促进了中柬文化交流,姚璇秋被授予柬埔寨王国骑士勋章。
带着传播传统文化的使命,姚璇秋随潮剧团先后几十次出访国外演出,足迹遍及亚洲、欧洲、大洋洲。潮剧电影《苏六娘》新加坡首映,打破了当时中西片卖座最高记录。随后姚璇秋赴新加坡演出,当地报纸刊文“姚璇秋,十余年来为我们珍藏在心坎的偶像,终于在千盼万盼下,肩挑双桶,轻移碎步,悄生生地出现在舞台前。”泰国演出时,姚璇秋受到国宾礼待,有华侨称赞演出“名不虚传”。她录音灌制的《井边会》唱片,获泰华报人公益基金会最佳艺术特别奖……
“海内外凡有潮音地,无人不闻姚璇秋”。一次次的演出,唤起了无数潮侨浓浓思乡情,不少华人华侨返乡寻根、捐资建设、回报祖国。
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汕头,强调汕头经济特区要根据新的实际做好“侨”的文章。“这是总书记对汕头的关爱,我们要继续做好潮剧的传播。”姚璇秋更感责任重大。她坚信,潮剧就是沟通海内外四千多万潮汕人的文化纽带。86岁高龄,她依然奔波在潮音连“侨”路上,用使命与担当,树起传统潮剧的发展旗帜,播撒下戏剧传承的星星火种。
编辑:刘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