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人四种娱乐,培养方式随着时代发展而变

88岁的老父亲前几天对我说,他以后要把这台扬琴作为遗产传给我,让我退休后也来弹扬琴,并很认真地说,退休后千万不能闲着没事做,一定要有自己的娱乐方式,话语中多少带有“命令”的口气。

父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当过兵,在部队参加过文工团,喜欢音乐。以前农村贫穷,家里买不起乐器。随着经济条件好转,他先后购买了二胡、三弦和扬琴等几种乐器,而这台扬琴是他的最爱,好像听他说过花了两千多元买的。

当地流传一种传统的民间音乐——《潮州音乐》,各村或多或少都有乐队和演奏者,他们逢年过节会聚在一起合奏,营造节日气氛。随着社会经济和娱乐形式的发展,喜欢传统乐器的年轻人并不多,他们更喜欢唱传统戏剧——《潮剧》卡拉OK。现在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年轻人排队唱戏,为他们伴奏的大部分是老年人。前辈们怕“潮乐”失传,一直在鼓励年轻人学习弹琴拉弦。

乐器演奏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我父亲在农村算是这方面的稀缺人才。他平时除了自己在家里弹琴外,还常常被邀请到邻近的乡村合奏。我们看到父亲老有所乐,甚感欣慰。

年,我女儿读小学的时候,我们准备让她学一种乐器,钢琴买不起,家里也没地方放,一家人商量并征求女儿意见,最后选择电子琴。我们到当时市区最繁华的商场之一——汕樟商场选购,花了我两个月的工资买了台“雅马哈”。开始集中培训,后来请老师来家里指导,每周一次,一节课25元。几年后女儿考了省8级,当时省电子琴考级最高级别是10级。

进入中考阶段,女儿就没再练琴,精力全在学业上。当初我让女儿学电子琴,主要是培养她对音乐的兴趣,并没想要她从这方面发展,当时还听说双手弹琴能开发右脑。可是奇怪,当练琴停下来后,她就完全失去兴趣。这么多年来,我希望能看到她偶尔弹上一曲,但是没有,一次都没有。这台电子琴变成“古董”,后来干脆送给亲戚。

前年,我外孙女5岁,女儿开始让她学钢琴,每周陪她一次去上钢琴课,晚上自己在家辅导。钢琴和电子琴有异“琴”同工之处,这时我终于看到当年培养女儿练电子琴的好处。我不知道当年女儿学电子琴是否开发了右脑,她现在像模像样地辅导外孙女弹钢琴就摆在那里。

女儿对外孙女的辅导太严格,练琴时经常把外孙女训哭,我看着心里很不舒服,劝女儿没必要这样,她却说不怕,小孩练琴必须经历这个阶段,还举了某些钢琴家的例子。

在小孩教育方式方面,我与女儿常常意见相左,她总是理论一大套,我说不过她。有时争论过后我偷偷地去网上查询,确实有她的那种说法,我们以前传统的教育方法与现代的有很大的不同。后来我一看到外孙女坐在钢琴前哭泣,又心疼又说不过女儿,干脆默默地走开,眼不见为净。

话题回到父亲的扬琴,我说我没练过,父亲马上说村里某叔65岁才开始练,3年后已经能和别人一起合奏。他的意思是希望我的退休生活有所寄托,像他一样老有所乐。

父亲不知道我最近在玩自媒体。为什么我把自媒体说成“玩”而不叫“做”?因为我没把它当职业,完全是业余爱好,带有娱乐的性质。我的理想是退休后到处旅游,用视频记录生活。可是父亲可以对我说琴,我如果对他说自媒体,那无异乎对牛弹琴。

对父亲的建议,我没有明确表态,因为我现阶段的兴趣在自媒体而不在扬琴。可是也有这种可能,就像我去年底在非常偶然的情况下喜欢自媒体一样,将来不一定某一天就喜欢扬琴了,兴趣随时可能改变。但现在无论如何我不能欺瞒父亲,因此对他的建议没有完全答应。父亲的情意我是完全收下了。

从父亲的扬琴到女儿的电子琴,再从外孙女的钢琴到我的“玩”自媒体,每一种娱乐方式的出现都与社会发展相关,是一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教育和培养方式,也随着社会发展在不断演变和进步,更加讲究科学和技巧。

过去,我让女儿学电子琴没想让她一条路走到底;现在,父亲想让我退休后学扬琴我不一定会去学;将来,我女儿不一定能将我外孙女培养成钢琴家。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前几天,我问小外孙以后要不要跟姐姐学钢琴,他说不要,他以后要开挖掘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5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