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潮剧《荔镜记》第三场“掷荔”
潮剧《荔镜记》老经典了。我们这次要说的“经”,是“诗经”的经。
诗歌的赋比兴传统起自于《诗经》。你看它的第一首: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就是赋比兴的经典。兴,起也。先要由一物之触发,才有情感的发生。这个“君子”站在“河之洲”,看到雎鸠“关关”叫喊着,他理解是它们求爱的声音。动物尚且如此,我呢?于是,河边可能真有一位窈窕淑女,或者他想象到他心口中的那颗朱砂痣——她是多么美好的伴侣呀!比,是中国人的含蓄决定的,虽有千般情意,也必须顾左右而言它,那么,有心的你,看到他在言它,你就应该知道他在言你。所以,从由感情触发之物的雎鸠,一变它就从喻体变成了本体,这不就是借喻吗?君子说雎鸠,就相当于说你俩了。当然,这首诗里,诗人直接用了“淑女”,你也把她想象是君子所追求的你则可。赋呢,是极尽铺陈之能事。“你能做我女朋友吗?”多么简单的一件事,诗歌里的君子却不能少于三次,比如“求之”“友之”“乐之”……这里以“乐之”为终极目标。要知道《诗经》是孔子编的,而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道一件事,你不一定会喜欢它;喜欢一件事,你可能只是三分钟的热度;只有乐之者,是没有它我就没法快乐了。《荔镜记》整个剧情当然是一个赋比兴的演绎,兴于元宵灯下佳人相遇,比于荔丹留客镜破情深,赋于“我也想着你,你也想着我”。而在第三场“掷荔”中,陈三见到城西楼上佳丽,就忽然吟唱出诗经的经典句式(四字句):“高楼有女,凭杆相倚。珠帘风动,玉影依稀。”我想,这可能是剧作者在最初的唐突相遇之后,又拉回到《诗经》的传统中来了。求爱的过程,还是需要一个仪式感。不可越礼太甚,这算是本剧对最后私奔作出的一种无可奈何的补救吧。
今日戏谜:谜面:验尸九叔是线索鼓上只蚤忘告诉(猜《荔镜记》第三场“掷荔”唱词一句)百花潮剧:《荔镜记》第二场“下聘”
昨日戏谜:谜面:懒理公主意春郎困佛寺(猜《荔镜记》“下聘”唱词一句)谜底:不顾女儿一生受亏释谜者:今思迟释谜:本谜以会意法成谜。谜面取意于潮剧《张春郎削发》。潮剧《张春郎削发》讲书生准驸马张春郎在青云寺越礼偷看进香的双娇公主,不明内情的双娇公主一气剃了张春郎的青丝,要他在寺中学礼。倔强的张春郎气愤不过,即使知道大水冲了龙王庙的双娇公主等人设法周旋,张春郎都不肯轻饶。以致皇帝问他在寺中是不是感觉不舒服了。张春郎说:“料知应有厄,待罪已三天。”继续强项,当然也继续困于佛寺,不能有洞房花烛夜之春风得意。面底扣合时,谜面的“懒理”,意为懒得理会,不管不顾的,扣“不顾”;谜面的“公主意”:(皇家)女儿的意思,扣“女儿”——本来想采用“千金”这个更加容易理解一词的,但终觉千金虽贵,尚不比公主之尊,剧中也用的是“公主”一词,其也含有了“女儿”之意,遂以此。
谜面的“春郎”:指张春郎,他的身份是书生,所以用“一(书)生”扣之。
谜面的“困佛寺”:按剧情,张春郎受困于青云寺,他的师兄半空小沙弥就笑话他“现在和我一样了”,不再是贵家公子,今不如昔,自然是“受亏”。而“佛寺”一词,则是忠于剧情的故事场所,它似有着又似无着,这里虽没有具体对应的字词,但不是“抛空”。
综上,谜底组成“不顾女儿一生受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