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珠绣·潮智汇··潮州文化沙龙(第八期)·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座城市生生不息的根脉,更是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精髓。年4月23日下午,墨沫来到了潮州市百师园的创意馆,聆听了一场“潮州珠绣时光守艺人”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而做的精彩讲解。这是“潮智汇”潮州文化沙龙的第八期讲座,聚焦主题为《潮州珠绣技艺传承、文化内涵和创新应用》。
一、了解“潮州珠绣”
潮州珠绣是由工匠不停地穿珠引线、手工绣制完成,这一非遗文化博大精深。据潮州市关工委主任陈耿之老师讲述,两千多年前的东汉时代,就已经有了珠绣的相关记载。据考古资料显示,早在新石器时代,先人就已经会把贝壳类、珊瑚类用绳子串起来,用以制作腰部或头部的装饰品。
珠绣的加工是潮州民间独有的刺绣技艺,自古以来的传承方式都是“师徒传承”或“家族传承。以前的潮州人家,常常是一根绣花针撑起了整个家庭经济。珠绣应用广泛,常可见于寻常庙宇、祠堂及潮剧戏服,如今更广泛呈现于现代婚纱礼服、时装及手袋上。年,潮州珠绣被国务院正式列入第五批非遗保护项目名录。
中山大学客座教授刘文老师在讲座上强调,珠光熠熠的潮州珠绣源于粤绣,却迥异于其它绣种,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制作看起来简单,但珠绣须结合光学及色彩学等相关知识,其中反复的斟酌和修改是外人所不能体会的。
潮州人黄伟雄是中国刺绣艺术大师,亦是珠绣“非遗”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在多年的浸润里,黄伟雄对珠绣这门手艺驾轻就熟,也产生了由衷的自豪感。他不断地研究,不断地深抓,把珠绣技艺在原来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发扬光大,不断改革。为了强调部分景物的层次感,黄伟雄用不同程度的色彩点缀画面。其珠绣作品呈现出的精致性和观赏性,让人叹为观止。
黄伟雄大师的珠绣作品,兼取诸地之长,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流派,鸟跃雀舞,春雨沾花,南国风光,佛像灵动……外观古朴雅致、质感细腻温润,绘饰金碧辉煌,成品即有国画的写意风彩,亦有西洋画的震撼视觉。
二、“我们都是非遗的传承人”
非遗传承是撒落在民间的瑰宝,它是民族人文符号、民族审美习惯的“活”载体,它亦是乡村文化振兴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工业的便捷和广泛应用,给制作繁复的非遗手工艺带来了致命打击。因此,如果我们想要经久地传承非遗文化,那么就应让它们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非遗作品实际上可谓是地方经济产物,有本地观众、有本地市场,才能让本土的非遗传承得以更好地延续。
目前最大的冲突在于,非遗技艺传承面临着“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窘境。大量非遗的手艺人花费了大量时间及心力精心创作的作品,本地人知之者甚少。因缺乏足够了解,非遗作品无从获得本地买家的赏识,从而无法及时转化为等值的收入。我想有朝一日,如果潮州非遗手艺人的珠绣作品能像凤凰乌岽茶一样,订单排“孬哩”、再贵都不用愁销路,那么就无须考虑乏人传承的问题了。
因此为使潮州珠绣作品“酒香亦得人知”,那么相关部门应为非遗传承人和社会公众之间架起销售流通之桥梁。特此鼓励各大厂家馈赠礼品时,优先选购本地的非遗文化产品。如购买一个彩塘不锈钢水杯,店家附送买家一块珠绣杯垫;又如在枫溪车头4S店购买了一辆小轿车,店家赠送车主一条珠绣制作的小狗装饰钥匙绳;再如我去书店买了本墨沫老师编的《潮州文化谈》(暂时买不到、因还在构思中),加多一元即可得一张精美的珠绣书签。
三、潮州珠绣出路在何方?
“一说起珠绣,就要谈起潮州啊!”
珠绣制作是每个潮州“姿娘仔”几乎都曾从事过的兼职或全职职业,那么我们应如何更好地传承及发扬光大这一祖辈传下来的好技艺呢?如何让“非遗守艺人”从勉强养家糊口到收入爆增,让其助力家乡经济发展?答案不言而喻,那就是我们应让传统不再传统,让现代融入传统,着力于非遗传承下的再创造。
建议一:留住手艺坚守匠心,启动“潮州非遗合伙人”计划。
我们可借助互联网的“东风”,用小手机玩出了大商机。利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