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至22日,广东省艺术研究所联合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湛江、梅州、汕头等地艺术创作与研究机构,在区域中心城市分片区举行了“-年地方戏剧创作与研究工作总结和规划会”,全省艺术研究院(所)、各地艺研室以及院团创作生产部门代表共有68个单位参加会议。参会代表就各自工作进行交流,对广东省创作与研究工作最突出的焦点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与会专家代表就相关问题做出了回应。
此次会议旨在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院团改革的指导精神,聚焦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拓展高原攀登高峰”的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在年“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又是建党百周年开年的重要时刻,围绕抓创作、出精品、强评论,育人才、建队伍,大力推动全省戏剧事业发展等核心内容。
期间,就省内当下创作现象,与会代表们提出了若干迫切性问题:现当代题材的创作同质化现象对全省戏剧发展产生的影响;各地区戏剧人才特别是戏曲编导匮乏与断层的问题;粤东地区潮剧传承与再出发的思考;稀有剧种的生存与坚守;粤东北地区客家文化地域性合作的趋势;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中“梅州现象”引发的全省本土人才队伍建设与培养;如何加强戏剧评论工作以引导和助推戏剧创作工作等。同时,还结合院团深化改革的趋势,就省内各艺术创作机构区域间的文化合作与发展、对戏剧市场的开拓与探索、传统戏曲的生存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进行了逐一探讨。强调遵从戏曲艺术规律、守正创新的根本要求,真正抓好“一剧之本,打造本土“名角”,要多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形成品牌效应带动剧团乃至剧种发展。
小剧种要严防被其他剧种、其他创演风格同质化。广东省小剧种的生存问题很突出,但孕育着机遇。大湾区文化背景下大小剧种并存是很重要的文化生态,要用多元化理念来推动小剧种创新与传承。好的作品不一定要有大投入,要从文学作品、剧本创作、团队合作做起,在戏曲的本体上下功夫。戏曲虚拟性的表演特色和审美传统决定了如今创排盛行的“大制作”之风应该节制。
会议中,参会人员最为关切的问题是一度剧本创作和培养本土人才,这是全省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广东省的艺术创作要做到“拓展高原、攀登高峰”。在题材的选择上要能够打开思路,对搬上舞台的优秀作品要能够耐下心来精雕细刻。创作和研究要一体化,要同时加强创作与研究人才挖掘和培养,才能带动我省艺术事业的发展。
本次以珠江三角洲、粤东、粤东北、粤西4个片区的形式举行的会议涵盖了全省,也表现出了全省舞台艺术区域资源配置、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舞台艺术创作生产的数量与高质量发展要求不平衡。戏曲艺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广东是戏曲大省,戏曲保护传承是我省重要工作,如何精准施策、推动戏曲艺术发展,也是我们深化文艺创作生产机制和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
著名剧作家唐栋在谈院团改制及剧目生产相关话题时,提出要学习“西安模式”,让演艺集团和艺术院团形成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
一级编剧梁郁南结合自己阅读批评文章的感受,提出广东戏曲创作的主要问题,一是没有把握好戏剧叙事,二是题材挖掘不够。要在这些方面有所提升,剧作家要有对生活的把握、对生活的体验;还要重视基层院团创作生产的那些“小”题材、“小”人物的精品力作。
广州歌舞剧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史前进认为,第一,广东的文艺作品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中,要注重岭南人文底蕴与时代特征的表达,这样才艺术风格的地域性和独特性,力求达到社会效益和市场价值的相统一;第二,是艺术院团要有自己的主要演员储备,这样才能使剧目排的动、演的动。归根到底,再好的艺术作品,没有优质的演员做保障,就不可能演的长久。希望政府部门建立完善专业院团的人才培养机制,在政策和经费上充分保障,使院团拥有更多的人才为剧目创作供给,也引进更多人才来院团工作,增强广东吸引人才良性循环机制;第三,要打造剧目文创核心IP产品,形成专属形象标识,吸引年轻观众消费群体,产生粉丝效应,另外要充分借助新媒体宣传平台,使剧目的运营推广产生最大能量的市场效应。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处长唐国华表示,文化艺术主管部门将继续贯彻落实文旅部关于文艺院团改革工作的指示要求,开展调研,找准问题,制定方案,提出对策,希望大家对艺术工作树立信心。
(图片由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提供)
责编:吴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