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南方日报□刘心继《潮州传》,是一部书写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潮州的城市传记。其以潮州历史为轴,辅以潮州文化点缀其间,“大散文”的手笔,是作家黄国钦近年散文创作的一次集萃。书中以作者的视角,精心选裁,细说潮州。《潮州传》的诞生,与其说是作者对潮州这座城市的历史回眸,倒不如说是一座名唤潮州的城市以传记的形式再次涵养了作者的文化生命,同时也浸润着读者的乡情寻根之梦。形:九转回肠史骨散肉全书共分九章,依次为“第一章潮水往复”“第二章水花渐定”……“第九章时代洪流”,每一章下设4—6个小节。从潮州的“城市形态”“生活形态”“经济形态”以及“文化形态”四条线索铺展开来娓娓而谈,时间线由远及近,脉络十分清晰。为一座城市立传,像潮州这样的千年古城,故事不缺,文化不薄。《潮州传》在谋篇布局、素材遴选上,足见作者用心。开头便考究起“潮州人”的祖先,将“陈桥人”和“池湖人”娓娓道来,可谓耳目一新。史前潮州的时间节点就此定格,顺势再讲述起潮州文化的胚芽时期——“浮滨文化”。由此,以详实的史料、散文化的非虚构写作铸就的笔风“史骨散肉”,就这么洋洋散散挥毫下去,便把潮州从无形到有形,一蘸一皴,晕染出来。情:潮人说潮本心莹然黄国钦作为土生土长的潮州人,自言能为潮州写传记,是一份责任,也是一份荣誉。20岁开启文学之旅,16年后的年,《烟雨潮州》在《韩江》杂志发表,对于这篇如今陪他走过30余年的得意之作,他是如数家珍。从《烟雨潮州》到《潮州传》,跨越了22个寒暑春秋,从潮州走向广州,纵有山川阻隔,始终不变的是一颗“潮人心”。查阅近万字相关材料,13个月闭门写传,到写至宋末文天祥、陆秀夫在潮汕抗元时的热泪盈眶,不难想见作者的用情之深、用意之切。潮州人来写潮州,尤其是生长在潮,后客居他乡的潮州人来写,更具共鸣。字里行间微微透出几分乡愁,尤其是写到《潮音一曲牵人心》《家家大厝皇宫起》这些小章节,出奇地沉稳与平静。那些潮剧潮腔,那些厝巷街角……没有设问,也没有谑笑,只有指尖与文字摩挲溢出的淡淡故乡潮州的人声、屋貌与离情。跟随作者的叙述,脑海中渐渐渲染成画面,便是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势:城市立传博以致远彼得·阿克罗伊德《伦敦传》的引入,是本土“城市传记热”的发端。近年相继发轫的叶兆言《南京传》、叶曙明《广州传》、邱华栋《北京传》等,城市立传蔚为大观。尽管都是作家个体对于城市的文脉寻根与展望,但在作品中都不难看出我们骨子里对于“历史”有着极度狂热的近乎执拗的偏爱,当然,这种偏爱是真诚,也是传承,更是中国特色。但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我们为城市立传还可以特立独行、别出心裁?城市传记这一文体,主体是城市,一座城池固然离不开“史”和“人”,但我们回过头来看《伦敦传》,它开篇就旗帜鲜明道出自己的特色——城市如人体,这就是风格。假如读者看完一部城市传记,能让其对传记中的城市的特异形象分明起来,那么这样的城市传记才有辐射力,才有可能最终成为大浪淘沙后的传世经典。一部城市传记公开发行,即作品脱离作家之手,犹如脱缰之马,任性驰骋。作品到了读者之手,那就是看马、训马甚至骑上这匹马了。如果想让这座城市更立体,精致巧妙的穿插配图是非常推荐运用的。读一部城市传记,未必就能读懂一座城,但相信多多少少能抚慰下我们飘荡的心。就像读《潮州传》,你也许不是那座城的人,但你的心却可以通过阅读它,飘荡回那个属于你的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5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