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晚,历时4天的“粤戏越精彩·广东省地方戏曲传统折子戏展演”在东莞市文化馆星剧场落幕。
本次展演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广东省艺术研究所、东莞市文化馆联合主办,来自全省9个剧种的17个院团的余名演职员将为观众带来4场精彩演出。本次展演涵盖粤剧、潮剧、广东汉剧、正字戏、西秦戏、白字戏、花朝戏、客家山歌剧、雷剧等九个剧种,共24个传统折子戏。
汕头市潮剧团的演员在表演潮剧《绛玉掼粿》
本次展演,广东粤剧院和广州粤剧院两大老牌剧团都带来了经典粤剧折子戏。广东粤剧院的青年演员苏临轩主演了《风雪山神庙》,省级非遗传承人蒋文端与一级演员林家宝主演了《玉簪记之琴挑》。广州粤剧院选择呈现的是《刘金定杀四门》《赵子龙保主过江之甘露寺》《拾玉镯》《胡不归之慰妻》等四个粤剧剧目,多角度展现折子戏艺术。广州粤剧院领队尤桂华表示:“这次的折子戏剧目都是经典,包含了刀马旦、小旦、文武生、花旦等行当角色。”肇庆市粤剧团有限公司则另辟蹊径,选择呈现非经典粤剧剧目。领队陈启良表示,剧团改编了昆曲《连环计小宴》,重新编配音乐后编排剧目。
记者观察到,本次展演青年演员占了多数,90后演员居多。高州市粤剧团陈斌认为,青年演员需要平台和机会,多磨练、多登台、多踏台板。高州市粤剧团在省内平均每年演出达多场,高频率的巡演为青年演员提供了宝贵的尝试机会,助推他们成为剧团担当。
陆丰市正字戏传承保护中心的演员在表演正字戏《织锦记·百日缘》
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一级演员黄丽华表示,目前该团的梯队分为60后、80后、90后三代人,90后有40多人,年纪最小的演员只有14周岁,遇有展演、比赛都会把年轻人往前推。黄丽华介绍,剧团在广东汉剧基础上会衍生创造新艺术形式,如将广东汉剧传统元素与音乐结合写成汉歌、在汉剧中加入现代舞蹈做成汉剧音乐剧,汉剧音乐剧《梦
时代》便是这些新生代演员的优秀代表作。非遗保护,不仅应着力于“接班人”的年轻化,观众年轻化也很关键,“进校园”便是关键一环。广东粤剧院的黄燕指出,自年起,剧院就开始在广州、佛山、东莞、汕头等城市举办“粤剧进校园”活动。“由浅入深、投其所好。”陈斌认为,粤剧推广要将“进校园”的效果最大化,应从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习惯出发,“他们喜欢看什么,看得懂什么,我们就表演什么。”目前,高州市粤剧团每年会开展大约20场“戏曲进校园”活动。
海丰县白字戏艺术传承中心带来的白字戏《白罗衣·询陶》
为了让日常表演走进近年轻群体,演员包装方面,也要与时俱进。佛山粤剧传习所的裴小明介绍:“如今演员的化妆更加贴近现代妆,在不丢失戏曲该有的脸谱化妆容基础上,追求简单清淡。服装定制上尽量追求美观、隆重相结合。”舞台包装方面,广东粤剧院创作部主任文汝清指出,“以前的粤剧没有舞台美术,只有简单的一桌两椅。现在已经发展至运用全息投影、电脑灯光等科技;设备方面也大有进步,出现了升降台、旋转舞台”。
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也至关重要。文汝清介绍,广东粤剧院一直以来重视运用新媒体传播,在微博时代已经开始直播,现在也将作品放到B站、抖音上宣传:“不管是自媒体、新媒体还是融媒体,只要能用上的,我们都会涉猎,让更多人知道粤剧文化。”以近年火爆的粤剧电影《白蛇传·情》为例,文汝清提到,这部电影最先在B站火起来,上线B站的首日,购票量就达到多万人次。
梅州市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的演员在表演客家山歌剧《山稔果》选段
本次展演中,广东的稀有剧种和特色剧种均有着不俗的表现。雷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林奋指出,折子戏表演对演员唱、念、做、打的要求很高:“由于折子戏的戏剧冲突集中,演员在短时间内,几乎要把一个人物所需的表演技巧完全掌握,非常‘吃’功夫。”海丰县西秦戏艺术传承中心带来了由余泽锋、陈美珍主演的《秦香莲·杀庙》和陈嘉明、吕维平主演的《临江会》等两出经典折子戏。传承中心负责人吕维平说:“折子戏篇幅短小精悍,能鲜明体现剧种风格,很多教材都出自折子戏,对于训练演员很有帮助。演员上台后,通常20分钟内下不了台,集中展示真本事,是机会,也是挑战。”
据悉,此次“粤戏越精彩·广东省地方戏曲传统折子戏展演”与11月举行的“粤戏越精彩·广东戏曲行当展演”,均开放了线上直播,网络浏览量达万人次。作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七年来,该活动已成为省内戏曲界的知名品牌。
(许建梅摄)
责编:贾亭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