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髻,是戏剧人物妇女头发的装饰造型。不同的发髻式样,能够体现脚色的时代特征和身份、年龄、性格等。潮剧梳扮发髻称为打“头鬃”。老太婆的“鬃”型,有“龟鬃”“崎鬃”“梭仔鬃”“吊桶鬃”“蒲团鬃”“包鬃”“企鬃”等多样,多来源于生活。还有“白毛婆”和“黑毛婆”之分。现代舞台上的发式,既有插满珠翠的“大头”(珠头),又有多留毛发、少加饰物的仕女发型,还创造了具有朝代特点的唐、宋发髻。
“大后斗”,是潮剧传统一种高髻发式。面部左右梳对称抓髻二片,头顶垒一小纱鬃,脑后像船帆一幅,辅缀各种金银饰物配件,有鬃匙、后尾夹、凤钗、水鬓花、梅花粒等共数十件。以前上演传统戏《荔镜记》的黄五娘、现代上演《龙井渡头》的余美娘,梳的便是这种发髻。
“后尾仔”,是“大后斗”的简型,传统戏《杨子良讨亲》的乳娘、《铁弓缘》的店婆等,都梳这“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