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的戏曲演出,有开台演吉祥戏的习俗。
潮剧开台吉祥戏俗称“五福连”亦称“十仙庆寿”,五福即“功名财子寿”,《五福连》不止一出潮剧,它包括《净棚》《跳加冠》《仙姬送子》《京城会》《八仙庆寿》等五折,寓有祈福、吉祥、祝愿的意义。
解放前,不论到哪一个演出点,每个潮剧戏班在每个开场时,《五福连》都是必演的剧目,意在招来吉祥。
其实,在年春天之前,并没有《五福连》这个戏名,而是叫作《扮仙》。十多年来潮汕所有潮剧团多演"广场戏",亦必须在开场时先演,甚至在戏演出中间插演此剧目,有时应主人的要求,还多次插演,但自解放后到年之前,此剧目被认为思想内容属于封建迷信,而没有演出。
年春天,一贯热爱潮剧艺术的领导人吴南生同志来到澄海,带领潮剧院几位编剧人员进行《续荔镜记》(《陈三五娘》下集)的剧本整理工作,同时鼓励潮剧院一团排练《扮仙》这个剧目,在演出之前,艺人们有所研究,认为如依叫《扮仙》,顾名思义,易于直接招来非议。
吴南生同志看了内部彩排之后,根据其内容,提出改名为《五福连》的建议,得到艺人们的赞同而定下来并公开演出。当时《五福连》之名虽定,但因大气候的影响,各潮剧团还不可能放胆演出,直至改革开放之年,遍城乡的各演出点,才能逐渐听到《五福连》的锣鼓声。国际潮剧节期间终于正式奠定了《五福连》的思想、艺术地位,命名为潮剧开场吉祥戏。
第一出《八仙庆寿》,演八仙赴瑶池为西王母祝寿,突出一个寿字。其最后结场的舞台画面还得搭配构成一个“寿”字。
《八仙庆寿》是《五福连》中出台人物最多的一折。因为此折常加在正剧演出之前,正剧演员一般都在化妆准备演出。这折表演多由戏班的杂角演员串演;过去一些戏班的杂角演员人数少,穷于应付,常因此闹了不少笑话。潮剧《八仙庆寿》中八位仙人的戏服、冠帽,有固定的色彩配搭,制作精美,这八套服饰,称为“八川一堂”。
第二出《仙姬送子》,《仙姬送子》取自《天仙配》一段。演仙凡结配的天仙七姐,被逼回归仙宫后产下鳞儿,于是驾着祥云下到人间,把婴儿送与董永。全段表演只有四句台词,此折寓意于“福”(俗谓有子有福)。
第三出《跳加冠》。“加冠”也即“加官”。表演者面戴假面具,手执玉笏,像个天官;有人说是财神爷赵公明。其披开手卷上的祝辞有“指日高升”、“恭喜发财”或“合境平安”、“五谷丰登”等,皆视喜庆内容和东道主不同身份而选定。值得一说的是,《跳加冠》是一折向观众祝福的吉祥戏,没有台词,只有身段表演。
《跳加冠》演员所戴面具,艺人称为“加冠壳”,面具白底笑容,小五绺黑须;面具的背面横置一藤条,出台时演员以口咬住,因为这段表演没有唱词道白,不用开口,更主要的是,过去演出中间,如遇达官贵人莅场,台上演出就停下来,演跳加冠,遇有这种情况,演员把面具咬上,便可出台,演完后,也便于卸下。潮剧这个用口咬住而不是戴上的面具的制作,与京剧完全相同。
第四出《京城会》,演吕蒙正得中高第,接得夫人刘翠屏到京相会。这既紧扣“功名”二字,也体现了大团圆的美好祝愿。这折也称《报三元》,寓意于“禄”。四出之中以这最后一出最为完整,是正戏《彩楼记》中的一小折。
等一下,还有一出呢?
开棚戏《净棚》是南戏“副末登场”介绍家门或剧情大意的遗留形式,不是一个独立的戏出,故这全组开台戏也称为“四出连”,所谓“五福”只是从这四出中所涵括体现的内容。
《净棚》潮剧也称《李世民净棚》,但依据史实,梨园之祖是唐明皇(李隆基),我国有不少剧种奉唐明皇为戏神,称为老郎神,因唐明皇在位时,在长安设立左右教坊,管理徘优、歌舞、杂技,并成为独立的官署;唐明皇非常爱好音乐、歌舞,曾选拔优秀乐师三百人,在梨园亲加指导,这些乐师称为梨园弟子。潮剧旧本李世民净棚,应系唐明皇净棚之误,因为李世民(唐太宗)在位时,尚没有梨园设置,有一些剧团,已把李世民改为唐明皇。
来源:潮汕生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