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录自图书《一江潮客情:潮汕与客家历史文化访思录》第二章潮汕文化访思录《第三节从一碗牛杂粿条的配料说起的潮汕人的匠心精神》
《一江潮客情》第80节
嵌瓷工艺
潮汕人信奉各种神灵,以求得面对不可控的风险时对自己的护佑。为了表达对神灵和祖先的敬意,一方面,潮汕人在祭祀的祭品上用心筹备,呈现出丰盛、精致、好看和美味等特点,成为潮汕美食的组成部分。除了前面讲到的各种粿类、鱼饭外,卤鹅、卤蛋、卤猪肉等卤水食物也成为潮菜的代表。另一方面,潮汕人极尽资金和智慧,从材质、工艺等方面对神庙的里外进行装饰,最终形成了一大批辉煌的文化遗产。下面根据我的观察进行一些梳理。
每当我们来到一处潮汕的庙宇祠堂前,站在十多米开外时,往往会被其屋顶上凸出、立体、五彩斑斓的人物和花草鸟兽的工艺品所吸引,这就是潮州嵌瓷。
潮汕地区有烧制瓷器的悠久历史。在明朝时期,潮汕工匠以废弃零碎的彩色陶瓷片为原材料,将其镶嵌在传统泥塑上,既使得泥塑造型更加形象,色彩更加艳丽,又充分利用了碎瓷片,变废为宝。而且因为瓷片烧制过程中产生了釉的原因,使得这些工艺品能长期经受日晒雨淋而不容易褪色。嵌瓷工艺以其色彩鲜艳、形象生动、能长久保存,有独特的生产技艺和欣赏价值而著称。
嵌瓷工艺主要经过塑坯胎、剪取瓷片、镶嵌瓷片三大流程。其中,塑坯胎需要运用雕塑工艺,镶嵌瓷片需要运用造型、绘画及色彩搭配工艺,其过程中需要从整体构图、设色、层次、疏密、动态、造型等各个角度反复斟酌。
嵌瓷主要镶嵌在庙宇宗祠的屋脊(正脊、垂脊、戗脊)和侧面的山花上,偶尔也能看到在檐下、照壁上的。嵌瓷师傅通常是在屋顶或露天环境下进行工作,工作时需要忍受长时间的风吹日晒。他们或盘腿而坐,或俯首弯腰,经过反复思考、打磨、调整,长期坚守才能做出令人满意的作品。
以前潮汕人出于对神灵的敬仰,也出于本身的匠心精神和挑剔的审美感,对庙宇宗祠的修建和装饰要求十分苛刻。因此,一些大的庙宇宗祠的装饰,有时会聘请两班师傅同时进行斗工,即进行嵌瓷工艺比赛。做好后,在作品上写上自己的名字,手艺水平留待众人评说。
这些彩色的嵌瓷不仅有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等代表长寿、如意、富裕、和谐的吉祥图案,还有丰富的人物造型和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故事题材十分广泛,有直接取自著名潮剧里的人物形象的,也有取自《三国演义》《西游记》《杨家将》《封神演义》中的人物的;有八仙、福禄寿星、财神等,也有历史和民间传说中的英雄名臣;等等。
这些形象大多反映了人民群众惩恶扬善的美好愿望,并鼓励人们积极进取、勇于斗争,给人以鞭策,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联想。这些人物造型很多时候还两三人为一组,更加增强了它的视觉冲击力,让人似乎抬头就能驻足看“戏”。这就是潮汕俗语“厝角头有戏出”的由来了。
(本文摘录自年3月出版的图书《一江潮客情:潮汕与客家历史文化访思录》,汕头日报、潮州日报、梅州日报和揭阳日报先后发文推荐该书)
本书内容已分85节全部摘录发布,更多精彩内容和视频,请搜索《一江潮客情》和序号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