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民间信仰使潮绣与潮剧产生发展一江潮

本文摘录自图书《一江潮客情:潮汕与客家历史文化访思录》

该书于年获得广东省第十届民间文艺著作奖

祠庙里除了硬装饰外,还需要软装饰点缀,于是潮汕的又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场了,它就是潮绣!潮绣作品广泛运用到神佛庙的门帘、横眉、幢、幡、帷、幔、帐里,运用到“营老爷”时的横彩布上,运用到供桌的围布上,也运用到神佛像的衣袍上。

潮绣与广绣统称为粤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潮绣一般构图饱满均衡,色彩瑰丽,针法繁多,运用金线、银线、绒线一起揉合绣制,尤以富有浮雕效果的垫高绣法独异于其他绣法。金碧辉煌、粗犷、富有浮雕效果的钉金绣大量用于庙堂装饰和喜庆妆点等场合。当然,潮绣也广泛用于潮剧表演的剧服、背景、场景以及民间婚纱、嫁衣、礼服等之上。

祠庙建成并装饰完成后,潮汕人为了表达对神的敬意,但凡资金和场地允许,便会在大型祭祀节日的当天或前后几天里请来戏班,在祠庙正前方或旁边的广场上表演潮汕和漳州南部地区特有的戏剧——潮剧。这类戏名义上是做给神看的,实际上也是民众文娱生活的需要。做戏自然就会有声音、有伴乐,现代还要求有灯光,于是吸引了民众前往观看。老百姓聚集到神庙旁边来,加上庙会散发出的香火味道,会让人感觉到过节的热闹气氛,所以潮汕人把这种大型祭神做戏活动称为“闹热”(这实际上表达的是“热闹”的意思,因为闽南语系中的不少词汇跟普通话的表达顺序是前后互换的倒装用法,比如闽南语中把“台风”称作“风台”,把“客人”称为“人客”)。

潮剧是用潮汕方言演唱的地方戏曲剧种,其形成和发展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潮剧也细分出生、旦、净、末、丑等角色,表演细腻生动,严谨规范又富于写意,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小时候我经常听外公用录音带播放节奏缓慢的潮剧“戏出”(是“一出戏”的倒装称呼)。后来上了学,看电视剧中录播的带有脚本文字的潮剧,发现其中的唱词都很优雅押韵(如果唱快了,观众就不容易听清楚,也不好品味其中的含意),而穿插的人物对话则通俗易懂。再后来,站在戏台下,看那演员、灯光和场景,再看一旁播放字幕的显示屏,这时我体会到潮剧的博大精深了——原来,潮剧是用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传播文字、教化百姓。首先,潮剧的唱词要符合潮州话发音的押韵规则,才能朗朗上口,便于传诵;其次,潮剧搭配潮乐伴奏和演员的演出,要以适当的语速、语调、表情、场景、动作将夹带众多文言文词汇、典故、诗句的唱词传播给群众,才能让群众在理解唱词意思或意境的同时,体会到唱词之含蓄文雅与内涵之博大。记得外公听戏时时常眯眼晃头,有时还低声吟唱,现在想来,他大概是在集中精神听清每句唱词,好让眼前浮现出场景和人物,品味唱词的意境,跟随故事的进程,在一次次的悲欢离合、扬善惩恶、团圆欢聚的结局中得到精神上的高度满足。再看他搭配着炭炉烧水冲泡工夫茶,想必那是人生一种莫大的乐趣了。

潮剧的伴乐,保留了较多唐宋以来的古乐曲,并通过锣鼓、扬琴等传统乐器,配合潮州大锣鼓、庙堂音乐等,使管弦乐和打击乐配合和谐,形成了优美的音乐曲调,对表达低沉哀怨、喜悦兴奋等人物感情的变化都有独特之韵味。

在流行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冲击下,潮剧似乎已远离了普通人的生活。不过,由于潮汕人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坚持几乎刻进了基因里,使得潮剧表演依然频繁出现在潮汕各村寨乡社的祭祀活动中,不仅受到中老年人的追捧,也日益成为年轻一代一种时尚的欣赏类节目——因为这样很热闹,有参与感和体验感,也颇有历史感!至今,潮汕人正薪火相传地传承、保护着有着二百多支曲牌、一千多首乐曲的潮剧。这种精心尽心、考究细腻、不厌繁杂并勇于在形式造型和仪式内容上进行创新的精神,正体现了潮汕人广泛存在的匠心精神以及对匠心独运的成果和作品有着普遍的欣赏和认可。

(本文有余源鹏所著,汕头日报、潮州日报、梅州日报和揭阳日报先后发文推荐该书)

本书共分85节摘录发布,更多精彩内容请观看本书其他文章和视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63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