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爱心救助 https://m.39.net/disease/a_6211035.html白字戏,又名啊咿嗳,或者潮州白字、顶头白字,是在元末明初时由闽南传播到粤东地区,并与当地的民间歌曲、舞蹈、曲调以及曲艺剧种相结合,改用当地方言演唱,逐步形成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海陆丰白字戏。主要在海丰、陆丰等粤东地区广为流行,后来甚至在全国都具有影响力,一度曾经传播到海外地区。早期,白字戏如与正字戏同地演出,正字戏居正棚,白字戏居偏棚;另外还有半夜反的说法,即二者如同台演出,则正字戏在前半夜,白字戏在后半夜。白字戏与梨园戏在剧目、唱腔、舞台表演、音乐等方面都具有乡土的特点,尤其是附近的潮调,两者除方言有点差异外,其他几乎如出一辙。由此可以推断,白字戏或者正字戏曾经受到过梨园戏和潮剧的影响。明末白字戏已经流行。开始出现了很多专业的演出班社,到了清末民初,白字戏在其他曲艺剧种的影响下,已经在声腔、表演、舞台、音乐等形成了成熟独特的体系。新中国成立后,白字戏更是获得极大的发展。受到弋阳腔等声腔的影响,白字戏的唱腔结构以曲牌联套体为主,也有部分板式唱腔,它保留了高腔的联曲、滚唱、一唱众和等形式和特点。在舞台语言上,白字戏并不是直接用方言唱、念,而是经过艺术处理把方言在唱词里口语化,如俗语、俚语、谚语、歇后语、口头语、谐音语等用在剧目的唱词中,通俗易懂,简单朴素,地方色彩浓烈。在白字戏中有一种独特的拉腔调式,叫“嗳咿嗳”,即在拉腔和尾腔的地方,不唱字而只唱一种有声无字的“嗳咿嗳”的腔调。在流传过程中,白字戏接触最多的就是普通的百姓,因而在其剧目里大多都是根据家庭生活故事进行改编的,也有一些是根据明清传奇改编的。有两百多出,其中全连戏较多,锦出戏较少。这些剧目可以分为大锣戏、小锣戏、民歌戏、反线戏、科白戏等5种。大锣戏音乐显得比较端重,在表演上其声腔常采用高腔。小锣戏唱腔则流畅轻快,极具粤东地区的特色;白字戏的主要剧目人称“八大连”,八大连的代表剧目有《同窗记》、《荔镜记》、《珍珠记》、《三元记》、《珍珠衫》、《临江楼》、《还魂》等,另外还有《白鹤寺》、《白蛇传》、《访友记》、《书琴缘》、《天门阵》、《白罗衣》等剧目,也有根据现实生活改编的现代剧如《金菊花》、《红珊瑚》等,很受民众喜欢。在时代的发展和积累中,白字戏的影响十分深远,凝注了大量的风土人情和民间俗世,具有非常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研究价值,对丰富我国的曲艺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素质。进入21世纪后,随着娱乐产业的发展和审美的多元化,白字戏的演出市场逐渐萎缩,观众数量减少、人才短缺、传统剧目和富有特色的行当艺术及其他舞台艺术等已经到了决定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