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发掘北宋太平桥遗址将局部展示利用南

南方网讯一座埋藏于地下多年的千年古桥在千年古城里重见天日,不日将与民众见面。4月18日,在潮州古城太平路与上水门街交界路口,工人们正在围蔽的施工现场里清理宋代石桥“太平桥”遗址。目前已发现两跨完整的桥梁及一个完整墩面,较好地展示太平桥局部历史风貌。据考据,该桥建造时间早于潮州广济桥余年,是潮州市目前现存的年代最为久远的古桥。近日,潮州市推进实施“六大工程”,建设沿海经济带上的特色精品城市。其中,作为城市治理提升工程的项目之一,“太平桥和国家级非遗项目展示利用”项目已于4月初正式启动。未来将对挖掘出的太平桥遗址进行局部保护性展示,重现这座千年古桥部分遗址古韵,并在附近设置8组潮州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雕塑。至今余年桥面依然平整太平桥遗址位于潮州著名景点牌坊街北端附近,呈南北方向。18日上午,记者在发掘现场看到,已出土的部分包括两跨桥梁(总长约9米)、一处桥墩以及桥墩上的横梁。工人们用海绵来回清洗桥面,用小铲子等工具小心掏出桥梁下的积土。据现场施工人员介绍,单个桥梁长约7米,目前挖掘出的则约5米长、0.7米宽、0.5米厚。历经千年,桥面依然平整。其中一条石梁断裂露出厚厚的断面,同时也正好展示出下方桥墩的形状。据了解,在牌坊街复建工程启动之前,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专程前来勘探并出具了《广东省潮州市太平桥遗址调查勘探报告》。报告显示,据宋元时期潮州方志《三阳志·桥道》载:“太平桥在州治之前”“州治自太平桥直抵三阳门”。该报告指出,北宋时,州治在潮州城北面的金山麓。太平桥始建于北宋至和元年(年)之前,是一座石墩石梁桥,四墩三孔,总长25.5米。推测桥宽有14米多、高度约5米多,桥墩可能为船形墩或分水尖桥墩。这种桥梁式,始创于唐朝、成熟于宋代,其特点是桥墩厚而重,不畏激流,适合深水与多雨地区。上述勘探报告同时指出,自北宋以来,太平桥的名称及位置未曾改变。按用途分析,其是一座官桥。潮州文史学者陈贤武认为,自北宋以前至整个宋代,潮州官署、公庙均集中在此处。出于加强防卫之考虑,官府在州治四周修筑子城。太平桥则是其分界点,乃至成为州治的地标点。专家:文化与历史价值极高太平桥还有一个特点便是在桥梁两端四角各置一塔。《永乐大典》引《三阳志》有关太平桥的外观、现状、周围环境等作了进一步的记述:“桥之四维,旧有四塔,外疏两渠,中为官街。”这意味着,在太平桥南、北两个桥头的东、西侧,各立有一座石塔,桥孔疏通东、西两面的水渠,桥面则连接南、北向的“官街”(即太平路)。到南宋淳祐年间石塔仅存两座。不过遗憾的是,由于交通、周边建筑等影响,此次发掘只能限于桥梁中段局部,未能延展更宽的范围,因此也未能找到石塔遗址。据陈贤武考据,清代时,太平桥尚存,且有旧石刻资证。光绪《海阳县·建置略六·桥梁》记载:“太平桥在大街。自上水门引韩江水历桥而西,绕县治。”但到了清末则已被商铺所包围了。此后,社会交通发展,街道翻新修建,太平桥被淹没。年12月,潮州市政部门铺设地下电缆时,曾发现太平桥的桥面石、桥墩等构件。《广东省潮州市太平桥遗址调查勘探报告》指出,太平桥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广东省古桥、古塔的发展历史,都具有较高价值。陈贤武认为,这座古桥之重新修复出土,除能为桥梁研究者提供第一手珍贵材料外,亦可给考察潮州这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古代排水系统、交通设施、城市格局,建筑风貌等诸多方面提供实物依据,对古城修复工作有不可低估的借鉴意义,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潮州古城区文物管理所所长陈国哲表示,趁着疫情导致的旅游空当期,在做好防疫的同时,加紧施工。未来在对太平桥遗址进行局部展示利用的同时,该项目将在牌坊街北端设置潮州木雕、潮剧等8组当地国家级非遗项目雕塑,以此打造潮州古城历史文化新亮点。按计划,该项目将于今年9月底完成。南方日报记者苏仕日洪礼慧达海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