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民歌中早有一种叙事的较长的而又以七字句法演唱的,叫七字歌。
潮州歌册是以这种七字叙事民歌为基础,吸收弹词、词话、戏曲等形式的文体以及大量的故事,以潮州话的语言、音韵,演唱而成的,港、澳、台和南洋群岛讲潮语的华侨华商及福建南部讲闽南方言地区也颇流行,诵唱者主要是妇女,田间、晒场、家居、祠堂是她们经常演唱的地方。
经过长期发展,歌册逐渐形成为一种用潮州方言说唱的民间曲艺形式,它音韵整齐,通俗顺口,故事情节完整,富于艺术魅力,深受流传地域内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潮州歌册的体裁有二种:一种是传奇体即故事体,叙述完整的故事,如《隋唐演义》、《乾隆游江南》、《孟丽君》、《苏六娘》等;一种是歌行体,皆短篇,没有完整的故事,多记述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的事物,如《戒赌歌》、《百花名》、《百鸟歌》、《百屏花灯》、《十二月歌》等。
题材格调
潮州歌册的体裁有二种:一种是传奇体即故事体,叙述完整的故事,如《隋唐演义》、《乾隆游江南》、《孟丽君》、《苏六娘》等;一种是歌行体,皆短篇,没有完整的故事,多记述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的事物,如《戒赌歌》、《百花名》、《百鸟歌》、《百屏花灯》、《十二月歌》等。
潮州歌册唱词格式并不十分严谨,一般有三三四句式、三三七句式;还有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多种。
潮州歌册新旧歌本,不论长短篇,长篇如《隋唐演义》七十四卷十二册,四万五千句;《双鹦鹉》五十卷十册,约八万句;《鸡爪山粉妆楼》五十三卷九册,《五虎平西》二十七卷七册,《双玉鱼》十集,都是二三十万字以上的长篇;短的是千几百行一册,还有些歌行体的百数十行的散篇散页。
时代新歌
潮州歌册的歌文吸收有本地民歌和戏曲唱词的一些成分,作品多为改编宝卷、陶真、话本、鼓词和各地方音弹词的曲本或戏曲的剧本,也有据本地史实、民间传闻创作的。
有数百部久经流传的本子,影响深广。但长期以来,史志不载,学者不论,直至民主革命时期才有人觉得这是可以利用的宣传武器,于是出现了如《中华革命军缘起》、《缓婚配歌》、《中国历史歌》这些有明显政论性质的歌文;在以后的大革命时期,出现了《彭湃歌》,抗日战争时期出现了《保卫大潮汕》、《鲁南会战》、《南澳光复记》,解放战争时期出现了《乌狗曲》等印刷本或传抄本。
潮州歌册在潮州文化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既在民间传播历史知识,尤其为底层妇女提供文化滋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又为潮剧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良好条件,还为研究佛教文化在岭南的流传和衍变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年,潮州歌册已被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