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前,请先阅读《广东:丹霞岭南(潮汕篇)》
贰族群融合
在详细讲述客家人的故事前,我需要对广东地区三大族群的来历和分布做一个解释。
网上许多对广府、客家、潮汕区域的分布图都不太准确,上面这张是相对准确一些的。
潮汕主要还是指汕头、揭阳、潮州;客家主要指梅州、河源、韶关、惠州;广府主要指广州、东莞、清远、肇庆、佛山、中山、云浮、江门、阳江、茂名、湛江。
其实三大族群常常混居,潮汕地区有万客家人,分布在普宁、揭西、陆河、饶平、揭东等几十个镇;客家人也不仅仅待在梅州河源,他们也生活在广州、东莞、深圳、珠海等,粤西的湛江、茂名、阳江三市加起来有万人说客家话;客家气氛浓厚的梅州,旗下的丰顺县也住着大量潮汕人。
客家人并不仅仅住在粤北山区,康熙年间为了对抗台湾郑家,将沿海居民迁入内地30里以上,后来又允许百姓住在沿海,这时候许多原海边居民住久了不愿意回去,部分客家人便主动迁去海边,所以粤西沿海也多客家人。
像惠州号称是客家侨都,其实客家人比例一直在稀释,三大族群在这里融合相处,另外还有大量在深圳买不起房的外省人,最后都在惠州定居生活,惠州已经是一座很复杂的城市了,不能单一地规划成客家人地区。
广东各市客家人比例图,客家人其实全省都有,三大族群本质上是混居
人是会流动的,知识也是,学东西灵活一点就好,知道主线就行,别太死板硬套。
这里需要提一句,广东的汕尾是一座极复杂的城市,它是独立于三大族群存在的。
我第一次听到汕尾这个名字,跟汕头刚好对应,看地图又紧挨着揭阳,我就想当然地以为汕尾是属于潮汕地区的。
但经过多番咨询,我觉得不是。
从语言上来看,汕尾语言构成极复杂,潮汕话只是其一部分,并不是像潮汕三市那样有统一语言,汕尾甚至保留了“军话”这么冷门的语言,那是明朝一支北方军队来这里驻扎,后人融合粤闽客语言形成的西南军话;从历史上来看,汕尾大多划在惠州府,并没有划在潮州府,只有-年划在汕头专区,年在海丰、陆丰两县基础上设汕尾市。
不过汕尾跟潮汕区确实在饮食、祭祀、嫁娶等有形似的地方,也一样听潮剧,吃粿条牛肉丸。
我咨询过十几位潮汕三市人和汕尾人,得到的大部分答案认为汕尾不属潮汕,只有极小部分认为是。
我个人观点是,汕尾是潮汕和珠三角、客家三家的缓冲区域,其中潮汕的影响略大一点,汕尾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是个天生三不管地带。
年广东21座城市,汕尾排在全省倒数第四,仅亿元,只比云浮、潮州、河源三市多一点点。
因为过于贫穷,汕尾陆丰博社村甚至出现了全村制毒现象。
从年起,陆丰便成为国家重点禁毒整治地区,博社村形成了毒品生产销售一条龙产业,每当警方过来扫毒进村,毒贩就会抄起家中武器,逃入深山躲藏,一直到警方离开,回来继续搞毒品生产。
当时的博社村,毒贩家家私藏AK47,有的还有手雷,根本不怕普通警力。
是山高法律远的地理环境,给汕尾陆丰提供了制毒的便利性。
直到年12月29日凌晨,名警力开进博社村,抓捕了人,缴获2.9吨冰毒和公斤K粉,以及上百吨制毒原料,汕尾制毒产业才至此消失。
但还好汕尾有个优势,他们离深圳不是太远,为了帮助汕尾人民致富,政府在汕尾划出一块地来,推出了现在的“深汕特别合作区”,这个区主要建设电子产品制造业、大数据、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等产业集群,绝大部分公司都来自深圳,第一批投资达亿元,预计能提供6.3万个就业岗位,年税收约67亿元。
光是比亚迪汽车工业园一期二期项目,就投资达亿元,预计全部投产后年产值超过0亿元。
汕尾在深圳的带动下,经济起飞已指日可待。
当然,整个广东像汕尾这么特殊的城市,也就这么一座,其他城市族群的分布还是较容易理清的。
前面潮汕篇里头,我们大致过了一下潮汕人的来历,现在先把这三大族群的来历再大概讲一遍。
广府人、客家人两大族群,都是从北方中原汉人核心区,因为战乱等慢慢迁过来的,潮汕人则是中原汉人和越国人后代融合,缓缓迁过来的。
三大族群的形成时间,大致花了一千多年到两千年,大约都是宋朝时期才大批迁来,之前迁来的人并不多。
唐盛世天宝时,人口还主要集中在中原,其次是关中、巴蜀、江南,荆楚人烟稀少,岭南荒无人烟
“客家话跟粤语有一定的近似度,两家都保留大量宋代汉语特征,学术界这一点是公认的。”
年10月19日下午,我在梅州见到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的年轻学者罗鑫,他常年研究客家语言和习俗,对客家话十分了解,他跟我解释说:
“比如做饭的锅,客家话跟粤语都念镬,而潮汕话里念的是鼎,所以客粤两家应该更有渊源。”
回来我查阅语言学家徐通锵的《历史语言学》,里头确实也说梅县客家个基本词中,与广州粤语有79%相似。
刚开始时互相听不通,是因为在发展过程中,各自吸收了各地方和少数民族的语言,但客家人学白话确实较容易。
由于潮汕人集中在粤东沿海、客家人集中在粤北山区、广府人集中在珠三角或粤西,我原以为这可能跟迁徙时间有关,先来的人先把好地方占领了,客家可能是最后到达,但仔细对比三家时间线后,感觉自己的判断逻辑可能是错的。
三家现在居住于不同地方,应该是跟迁徙路线关系最大,时间关系是次要关系。
早些年进入岭南,北方人走的是灵渠和潇贺古道,先从湖南进广西,再从广西沿西江而下到广东,兜了个大圈子,累死个人。
唐朝张九龄为了方便大家抄近路,开凿了大庾岭梅关古道,大量北方移民才从这里进入岭南,第一站通常是韶关南雄的珠玑巷。
不知道为什么,所有历史资料在这里都只讲梅关古道,对前面的路线只字不提,但我在江西篇介绍过,大庾岭往北的交通路线是江西赣江水路,这是江西省古代的生命线,也就是说,在张九龄凿梅关古道前,北方人进岭南,是从湖南经广西到广东,之后北方人是经江西水路,下梅关古道到广东。
韶关珠玑巷对于广府人的意义,就像福建莆田对于潮汕人的意义,也像福建宁化对于客家人的意义,都是三家重要的中期逗留地和中转站。
一千多年来,共有个姓氏的先民曾在珠玑巷定居,繁衍几代后,又因为乱世等原因南下到珠三角和粤西,有的还跑去港澳和东南亚,以此珠玑巷在广府人心中地位很高。
我们最后梳理下:
广府人是北方汉人经江西水路,入韶关珠玑巷休养数代,再笔直南下珠三角和粤西,和本土南越人融合的后代。
客家人是北方汉人经江西陆路,到达福建宁化休养数代,再从陆路迁入到广东梅州河源等地。
潮汕人是北方汉人加江浙地区的古越国人,到达福建莆田休养数代,再沿海岸线迁入到今天的潮汕地区。
其中广府人深入南越人聚集地,所以跟南越人通婚后留下的影响比另两家略深,样貌长相受到影响更大,客家人和潮汕人应该也有跟南越人融合。
不管我跟广东学术界的人沟通,还是跟普通广府、客家、潮汕人沟通,大家都很不喜欢提到跟南越人融合的事情,都以血脉跟中原汉族相关为荣。
在潮汕篇写完发出后,因为提到广府人跟南越人融合更深些,后台留言有不少广府人对我破口大骂,污言秽语不断。
我现在所做调研,依据前人留下的资料、当代学者分析和田野调查,再根据这些信息实事求是找历史脉络,并没有针对任何人群,是什么我就写什么,不会因为你辱骂我就不写下去。
中华民族的形成,从来不是一个单一族群的历史,而是多民族在历史浪潮中不断融合的历史,我们都应该心平气和地看待先祖的历史,看待大民族的融合。
叁客家
前面一小节已经讲述了客家人的部分历史,所以客家篇我就单刀直入了。
我到达广东客家人地区做调研,已经是离开潮汕四个月后的事情了。
年10月中旬,我来到梅州一户客家人家中做客,对方拿出族谱,给我讲解他们祖上从唐时甘肃陇西堂,北宋时迁到南京(建康),南宋又沿长江迁到福建宁化石壁村,在此地生活了三百多年,之后,又因石壁村人口太多,土地不够用了,迁到龙岩上杭县生活了七代人,明朝时,又举家迁到了梅县。
他家关于清朝的记录尤为详细,保存有大量地契,对参考清朝时土地价格、人民收入有重要参考意义。
后来我跟其他客家聊起他家族谱时,有几位年轻的学者,对此事提出了质疑。
“清朝的信息都是真的,但是明以前的信息,各个族谱只能做个参考。”一位年轻学者这样说,“古代中国只有权贵名流修家谱,唐末五代这些人都死于战乱,就很少有人修了,宋朝名流又开始修,但隋唐谱碟都毁掉了,往前五代的事情就说不清了。”
“我们现在见到的岭南家谱,都修成于明朝,主要是为了团结宗族控制土地资源,当时考试也有指定名额,需要用族谱证明其合法王朝正统性国民身份。”
古代考试录取率确实很低,清朝时秀才一年一考,大府秀才名额20名,大州县15名,小县只有3-5名,全国一般总共才2.5万个秀才名额,举人三年一考,仅录取0名上下,读到进士那简直祖坟冒烟,我大邵阳从隋到清,平均每15年才出一个进士,录取率低到令人发指,为了抢到难得的读书名额,修族谱就是一份大事。
之后在河源时,另有一名年轻学者表示了赞同,他说:“族谱只能参考,很难作为严肃的历史资料,岭南族谱有两个疑点,一是所有叙事方式几乎都一模一样,每个姓氏的祖上都一定是同一个古代权贵,人工痕迹太重,二是许多族谱记录宋元时期就有宗族,但珠江三角洲那时还是一片荆棘,大家还是拓荒者,哪来的宗族,所以不太可信。”
我个人比较认同这两位对族谱的怀疑,我看过自家的族谱,说我家祖上是卢植,反正我打小就怀疑是我祖宗在吹牛逼。
关于客家人的来历,现在的官方信息都采用罗香林的五次迁徙论,如下图:
罗香林认为,第一次迁徙来源于八王之乱,第二次来源于安史之乱,第三次来源于南宋灭亡,第四次来源于湖广填四川,第五次来源于太平天国之乱后的土客械斗。
客家人这个观念的全国性认同,还是从民国时才开始的,真正全面普及到全国,大概也就年代后的事情,太平天国是客家人主导的起义,但全国当时并没有这个大族群概念。
建立这个概念的源头,是罗香林年代的《客家研究导论》和年代的《客家源流考》。
由于事情已经过去了近百年,我见过的部分客家年轻学者,对罗香林的论点持有一定的怀疑。
清末民初时土客械斗十分残忍,曾造成“仇杀十四年,屠戳百余万,焚毁数千村”的惨状,本地对客家人恨之入骨,所著书籍将客家人称呼为“匪”、“贼”,到年还有报纸公然侮辱客家人,罗香林是出于这种背景,突出了客家人中原移民后裔的正统性,年轻学者们认为罗香林的观点,可能过于拔高了客家人中原血脉,因为那年头不说自己来自中原,就等于承认自己是野蛮人,但罗香林是这行的祖师爷,所以现在也没人公然反驳。
不过客家人操有共同的语言和习俗,大家都是认可的,这点毫无争议。
其中梅州人保留的客家话最正宗,河源靠近广府地区,交流过程中语言已有了一定变化,当然整体上差别不大,我反复问每一个客家人,从江西到广东到广西,语言是否互通,他们均认为有部分差异,但是能互通。
客家人主要居住在粤北山区,他们的生活饮食和文化认知跟住在海边的潮汕人,有很大差异。
客家人最大的特点,是耕读传家。
潮汕现在的年轻人也是读书的,比如年广东理科前20名有4个潮汕人,文科前20名有5个潮汕人,但在这一代之前,确实不太重视读书,因为潮汕人重商,长年累月在外面跑,读书更擅长在文化、教育、政治赛道发挥所长,而商业需要的是另一套现实认知体系。
客家人十分好读书,读到梅州一共出了名进士、40个院士、名大学校长,著名数学家丘成桐是梅州人、叶剑英元帅也是梅州人。
这点跟我们邵阳有些像,我们邵阳贫苦之地,全靠读书出人头地,共出了名进士,湖南全省名院士,邵阳出了22人,广东全省名院士,梅州出了40人。
当然整体上,梅州人读书还是比我们厉害一些。
因为会读书,梅州人一般在文化和政坛上有所建树。
梅州人从政最巅峰时,大概在十几年前,占据了广东省大量高层岗位,就是到了年,55名广东籍省部级高官里,梅州人还占9位。
潮汕地区陆地部分被莲花山脉隔开,他们没有退路,只能向海求生,去拼搏,去闯荡,去激发主动性。
客家地区主聚集区,梅州有五岭山脉,河源有九连山脉,人困在山区田地,他们连海都没有,只能向体制进发,读书求发展。
是地理决定了潮汕人勇猛、彪悍、灵活,也决定了客家人刻苦、坚韧、务实。
客家人读书好,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许多客家人都不知道,客家人跟巴色会的渊源。
巴色会(BaselMission)属基督新教分支,年成立于瑞士巴色市,年到中国传教,因为在香港传教时吸收的信徒刚好是客家人,又因为在广府和潮汕人群传教时遇到挫折,后期便主要以客家人为主要传教对象。
牧师们学习客家语言,深入客家人区域,19世纪末时,发展出六千多名教徒,同时带来了先进的医学和教育,医院的前身,就是巴色会医院,医院,也是巴色会6医院,古竹中学前身是巴色会的乐育中学。
梅州常说自己是足球之乡,其实足球氛围也是巴色会带来的,是传教士Bender和Piton给梅州带来了足球运动,才培养出当时亚洲球王李惠堂。
年12月巴色会因中国动乱而返回欧洲,但他们在客家地区苦心经营几十年,留下了大量优秀基建在客家人区域,梅州的教育曾一度在广东领先,除了中原士族的文化惯性,还有巴色会的现代启蒙极其重要。
部分客家人下南洋,也是巴色会从中牵线,才使部分客家人在东南亚生根发芽。
除了教育、足球、语言,客家人还拥有一些十分有个性的文化。
客家的建筑十分特别,有排屋、围屋、土楼三样,三种建筑都是将家族牢牢凝聚在一起,形成防御阵形,是为了家族生存而诞生的特殊房屋结构。
我们以土楼举例,这种环形建筑可以抵御进攻,让大家生活在一个圆圈以内,就是古代版公寓,私人的居住空间因此受到挤压,大家都经常在公共区域活动,因此叫“私小公大”。
我问客家人土楼住着舒服吗?他们说其实并不舒服,私人空间太小,为了防御窗户开得小,因为是泥土木制结构,隔音也不好,整个区域被框定后,每个房间也不大。
其实还是普通的房屋更适合居住,排屋、围屋、土楼都是为了先解决客家人的生存问题而建立的,解决生存大于解决发展,是客家人历史进程中的特殊产物。
公寓还是没有洋房好啊。
客家菜也走出了自己独有的风格。
比较出名的有盐焗鸡、梅菜扣肉、酿豆腐、猪肚包鸡、萝卜丸、酿苦瓜、客家盆菜、红焖肉、三杯鸭、三及第汤等,跟潮汕菜重海鲜清淡口味不同,客家菜更重肥、咸、熟,主要还是地理原因,一是食材取材于山间,多鸡鸭牛羊猪和蔬菜,二是农业生产大量消耗体力,需要补充盐分,因此口味比潮汕菜略重。
最出名的盐焗鸡,其实就是上面两点的综合体现。
我去梅州时,当地乡亲请我吃腌面配三及第汤,腌面重在有猪油渣的香味,三及第汤就是猪肉、猪肝、猪粉肠加枸杞叶,重在鲜味,主要食材就都来自猪和蔬菜。
左边那碗是腌面,中间下面那碗是三及第汤
一个地方的食物风格,主要还是地理决定的,地方上产什么当地人就吃什么,如果本地人常出去交流,就会引进一些外地的食材加以融合,形成最后的菜系风格。
最后谈一谈客家地区的经济。
总体上来说,客家的经济环境不容乐观。
客家最重要的两座城市,梅州年GDP亿,排全省倒数第五,河源GDP亿,排全省倒数第三,韶关亿排倒数第七,只有惠州亿排第五。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主要还是地理。
广东省经济总量全国第一,但资源严重倾斜于珠三角,其实除了深圳、广州、佛山、东莞四座核心城市异常富裕,珠海、惠州还过得去,其他15座城市都过得不太如意。
长三角为什么经济分布更均匀?那是因为长三角有21万平方公里,平原面积更大,交通方便,珠三角面积太小,只有5.5万平方公里,难以将经济摊平到周边地区。
所以这不是客家的原因,这是广东省的地理决定的。
看一眼长三角和广东省地形图,就一目了然了。
长三角有大片平原可以开发,所以经济发展更平均(图源:地图帝)
广东省地形图,全省只有两块平地
广东省只有两片平原,一片在珠三角,一片在最西端,从茂名到湛江到雷州,但两片平原隔得太远了,所以只能先集中资源发展珠三角。
广东和江苏其实都好命,能拿平原发展工业,像河南河北东三省,虽然有大平原,但主要种庄稼,GDP就上不去了。
大山严重困扰了客家地区的现在和未来,潮汕的话事人汕头,已经找到了新能源这条发展路线,但客家的话事人梅州,至今还找不到核心突破点。
目前梅州的五大产业分别是建材、电子、电力、烟草、机电,知名品牌仅有五叶神香烟,还没有一个上百亿的公司,也没有一个上千亿产值的行业。
五大产业里有四个已经增长缓慢,只有铜箔行业发展较快,梅州现有万吨以上铜箔企业3家,覆铜板企业3家,高端印制电路板企业49家,电声企业和电子元件企业39家,力争到年全区铜箔产能达到10万吨以上。
由于没有汕头那种能产生巨大能量的风电产业,梅州预计到年GDP也只能跑到亿元。
梅州的高质量教育优势也在渐渐丧失,-90年代初期,梅州一个兴宁县高考成绩可以压制整个深圳,因为名声在外,梅州优秀教师和优秀生源,这几十年被珠三角城市不断挖走,导致梅州教育水平直线下滑,年高考,曾经在广东教育排前几的梅州,目前排名全广东21座城市第16名。
我在广州闯荡的梅州老友,当年辛苦考到广州读完硕士,来广州定居后,他便将家人全搬到广州,小孩也不回梅州读书,他说,主要还是经济原因,他只能在广州找到合适的工作,像他这样的年轻人千千万万,流失应该会越来越严重,梅州教育下滑看起来还没有触及谷底,估计还会再跌下去。
我认为,梅州这种情况跟东北三省的情况差不多,这种不叫人才流失,因为回到梅州他没有工作机会,会浪费他的才华,留在广州就是最合适的,所以这叫人才再分配,不叫人口流失。
河源的情况跟梅州差不多,目前主要依靠电子信息产业带动发展,但增长也较慢,预计到年GDP达到0亿元。
唯一稍好的客家地区是惠州,年预计能达到亿元GDP,不过惠州人群越来越复杂,已经算不得纯正的客家区域了。
总体上来看,客家地区的发展前景有限,但限制发展的根本不是客家人,而是地理位置。
一千多年前,当广府、潮汕、客家陆续从北向南进入岭南时,只是根据每个族群遇到的实际情况,选择了不同的迁徙路线,但最后他们依照路线到达的不同区域,决定了他们经济发展的天花板。
一个地区的发展,离不开族群个人的努力,但在强大的外力面前,有时候也只能顺势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