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情奋斗者丨感动云霄七旬老人历时3年

在漳州市云霄县,有一位73岁老人,他历时3年,自筹经费打造了一座小型纪念馆,见证了当年向东渠建设的激情岁月;馆内陈列直观富有创意,开馆一年便吸引了多个单位参观学习,成为了当地干部群众的教育实践基地。

这座纪念馆,名叫向东精神纪念馆,位于云霄县云陵镇元光路附近,馆内面积只有百余平方,却富有创意。

12日16时许,记者慕名到来时,一波客人刚刚离开。“从去年5月开馆至今,已经接待了多个单位的访客。”年逾古稀、满头银发的谢鹏志,就是自筹经费建馆的老人,也是纪念馆馆长和解说员,对向东渠的每一个故事都烂熟于心。

谢鹏志在介绍

上万干群参与

东山县是海岛,淡水资源严重缺乏。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得到充分体现,毗邻的云霄县为解决东山的淡水问题而义不容辞挑起重担。从年9月起,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云霄、东山两县开始建设通往东山县的引水渠道,名为“向东渠”。当时,云霄人民群众发挥共产主义精神,4万多名干部群众自觉投工投劳,和东山县1万多名干部群众一道,洒下辛勤的汗水,连续在工地上度过多个日夜,从漳江上游延伸至东山海峡,劈开24座峰峦,盘绕多道山梁,跨过15条溪流,建起了一条85.81公里长的向东引水渠。

“馆内陈列的文献资料、历史图片以及当时的修渠工具,共计多件,就是为了真实再现那段往事,以及传播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无私奉献、不怕牺牲、大爱无疆的‘向东精神’。”谢鹏志年出生在厦门鼓浪屿,上世纪60年代作为下乡知青来到云霄,参与了向东渠前涂段建设。

“向东渠全程共有各种建筑多处,其中包括18座总长米的渡槽,一座总长米、外径2米的倒虹吸管,两条总长米的隧洞以及2座长80米滚水坝。”谢鹏志告诉记者,那时候主干渠挖掘、土石运输,都要靠人工一铲一镐、手挖肩挑完成。这一天干下来,大家端碗拿筷子的手都是抖的,可从没听到有人叫过一声苦。

李文庆写回忆录

自筹自建展馆

从修渠民工到宣传员,谢鹏志再与向东渠结缘,已是数十年后。

年7月,云霄县第十三次党代会号召全县人民学习“向东精神”。时年70岁的谢鹏志萌生一个坚定的想法——筹建一处向东渠主题展馆,让更多人了解、传播“向东精神”。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此后3年,谢鹏志不辞辛苦,自筹资金、自建场地、寻找资料,马不停蹄地走在建馆的漫漫长路上。

为最大限度还原修筑向东渠的历史细节,他一一上门拜访向东渠工程的决策者和参与者,搜集整理他们撰写的回忆录和口述细节。

“这张珍贵的黑白照片,就是我刚从方泽叶那收集到的,她是当时的‘铁姑娘突击队’副队长。”谢鹏志拿起照片激动地说。在那个年代,物资人力缺乏,几百斤重的条石原料,都是靠人力运到施工现场,然后吊上一二十多米高的桥墩上。就是这样一批有吃苦奉献精神的女子,平均年龄不到20岁,成立了“铁姑娘突击队”。

谢鹏志告诉记者,这3年来他基本没有停下来过,遍访了当地洲渡、前涂、古楼等几十个偏远乡村,寻访参与建渠的民工、工程师以及因公牺牲的烈士家属,搜集散落各地的建渠黑白旧照,淘换来畚斗、老式钻机、打铁工具、独轮车等“古早”生产工具。

向东渠建设工程施工组组长、高级工程师张意平,生前曾撰写了一部《向东渠工程建设实录》手稿,来不及付印就于年辞世了。过去十几年,张老这本《实录》因种种原因没能付梓印刷。谢鹏志没有知难而退,多次登门拜访张家后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用真情打动了对方。如今手稿得以排版、设计和付印,就陈列在纪念馆内。

记者注意到,馆内还有一份国家级的荣誉证书特别显眼,这也是谢鹏志好不容易淘来的。证书显示了建渠期间发明运用的“石拱渡槽木拱架技术”,于年9月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省科技成果奖,集中体现了向东渠建设者们聪明才智。

正是谢鹏志的这份执着,馆内的展品越来越丰富。

纪念馆展品

深入群众宣讲

在这些展品中,一份上世纪70年代出版的《向东工地战报》引人注目,虽有些破旧,但字迹依然清晰,基本保存完好。

这份《向东工地战报》4开两个版面,发行日期为年9月18日,由云霄县“向东”引水工程指挥部政工组编。右侧有毛主席语录“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的字样。当天该报头版刊发醒目标题“胸怀朝阳心向党、徒步远征建向东”,文章详细记录了向东渠工程建设过程。

“担心珍贵资料遗漏,我走遍了城关的废品收购店。前些天,其中一家废品收购店来电说收到一箱旧书物。”谢鹏志说,正是在翻看这箱旧物时,发现了这张珍贵的《向东工地战报》,如获至宝。

“老谢不容易,我为他点个赞。”云霄县博物馆馆长、三级研究员汤毓贤说,向东渠建设者们拥有顾全集体的大局意识和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这一劳动奇迹所凝聚的“向东渠精神”,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如今,向东精神纪念馆已成为云霄县机关学校、社区乡村的党员干部们开展“”主题党日、重温入党誓词的重要活动平台,每月接待访客量超0人次。值得一提的是,大型原创潮剧现代戏《向东渠》主创人员也组团前往纪念馆参观取经,邀请谢鹏志加入剧组文宣团队,为剧情排演提供文字资料、老照片、服装、道具方面的帮助。

日前,谢鹏志又有了新身份——云霄乡村振兴讲师团成员。“要想让‘向东精神’家喻户晓,成为当地屹立不倒的精神坐标,就不能坐在这里等,还得不断地深入人群。”谢鹏志从未停下脚步。

福建日报记者程枝文

延伸阅读

“我们应该留下什么?”

“我的命运比较多舛。”谢鹏志半开玩笑地说起自己的人生,脸上轻描淡写,眼睛里却透着一股坚韧与光辉。“人生在世,我们应该留下些什么?向东渠便是一个很好的答案。”

一、

收集有关向东渠资料,为来宾讲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已逾古稀之年的谢鹏志来回奔波,日复一日地做这一切,孜孜不倦。

向东渠创业精神纪念馆位于云陵镇元光路附近,是云霄县首家私立公益民俗文化博物馆里其中一个展馆,分为“当官为民的信念”“大爱无疆的情怀”“勇于担当的品格”“攻坚克难的勇气”“不怕牺牲的壮心”“艰苦奋斗的传统”“自力更生的意志”“无私奉献的情操”8个展板。

走进向东渠创业精神纪念馆,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倚墙而放的老式电钻机、独轮车,让人仿佛时光倒流,展柜里《向东渠工程建设实录》、测量仪等实物资料见证历史荣光,黑白照片“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

“怀着对第二故乡云霄深厚的情感,一直在思考在晚年留下些什么?”去年,谢鹏志在原有的农耕文化馆基础上,增辟一个展区展示向东渠创业精神,并自发成为一名向东渠创业精神宣讲员。“云霄、东山两县人民在建设向东渠的过程中孕育、铸就了划时代意义的向东渠创业精神,它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我们必须把前辈的优良传统永远传承下去。”谢鹏志说。

上世纪60年代末,谢鹏志来到了云霄县莆美公社前涂大队插队,就曾经参与了向东渠建设。这条长85.81公里,劈开24座山头、穿越多道山梁、跨过15条溪涧的生命之渠,聚集了云霄、东山两县数万名干部群众投身建渠一线,谢鹏志便是其中一员。

年,谢鹏志与向东渠再度结缘。年,云霄县委领导在一次全县党风廉政会议上向全县党员干部发出“大力弘扬乌山革命精神、向东渠创业精神、赛龙舟精神,争当‘四型’干部。”号召;同年,学习弘扬这三种精神写入县政府“两会”《工作报告》。此时,谢鹏志萌生了一个想法——筹建向东渠创业精神主题展馆,让更多人了解那段历史。

说做就做。谢鹏志自筹资金、自建场地,建成占地面积约平方米的向东渠创业精神纪念馆,并开始着手搜集纪念馆展品。为让那段历史场景重现,谢鹏志几度前往芗城区拜访云霄县委原书记李文庆,收集老书记撰写的回忆录、图片等资料,整理其口述当时建渠的细节;踏遍洲渡、东厦、前涂等多个偏远乡村,寻访当年建渠指挥部领导,参与建设的民工、工程师、技术人员以及因建渠而牺牲的烈士家属,搜集散落各地的建渠黑白老照片。“我还特意交代废品收购店,收购到旧书籍时通知我。”在收购店,谢鹏志一件件地翻,一张张地看,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收购店让他收集到了老式电钻机、打铁工具、独轮车等“建设”工具,还收集到了珍贵的《向东工地战报》。

经过谢鹏志的精心筹备,向东渠创业精神纪念馆如期开馆。如今,向东渠创业精神纪念馆已成为云霄县党政机关、学校、社区乡村党员干部开展主题党日、重温入党誓词的重要活动平台。

在纪念馆展示期间,谢鹏志还收集资料,编辑了5本有关向东渠建设的纪念册、实录、政协文史资料、图片集和纪念邮票册,组织张罗有关向东渠的学术研讨以及文艺作品展示。他多次建言编排展示向东渠创业精神一部戏,去年11月29日,由云霄县潮剧传承保护中心精心创作编排的大型潮剧现代戏《向东渠》,参加第七届福建艺术节暨第27届全省戏剧会演,引起热烈反响。

二、

谢鹏志说:“向东渠创业精神一直激励着我,让我不忘初心,为民做一些实事。”谢鹏志人生经历数次起伏,但是一路走来,谢鹏志始终不忘初心,在创业之余热心于公益事业回报社会——扶贫助学、助残敬老、保护文物。

“年,谢鹏志得知火田镇菜埔村一位百岁老人、人民功臣张捌三晚年生活很困难,遂发动个私企业家送上油米、慰问金。”个私协会领导说。谢鹏志设立鹭光“奖学助困金”,从年起深入边远山区、革命老区开展扶贫助学敬老送医学雷锋活动,曾先后为数千位老人免费照相,并出资为公益活动制作宣传广告。

“没有改革开放好政策,也不会有今天的自己。”谢鹏志作为一名政协常委,积极参政议政,认真建言献策。

谢鹏志担任信访工作志愿者已7年多,其间协助政府化解了几十起矛盾纠纷,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筹划了信访事项公开听证会,引导涉法涉诉信访人走司法途径解决问题。

为了传播良好社会风尚,谢鹏志与儿子、侄儿斥资创建了云霄首家私立公益民俗文化博物馆,年9月24日,博物馆被漳州市委宣传部、漳州市社科联授予“漳州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称号,年“祖训家风传习所”被福建省委文明办授予“祖训家风乡贤馆示范点”。

闽南日报记者陈晓云文范伟鸿供图

来源:综合福建日报、新福建APP、闽南日报

漳州新闻网

本期编辑

刘健宁

值班主任

吴荣光

值班总编

赖雄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