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优秀民间工艺潮绣,刚刚随着潮州城、潮汕文化热度的极速升温火了一把,今天,在中山美术馆,潮州、广州、中山、韶关、清远五市民间刺绣精品就同场亮相。
10月18日开幕的广东省首届民间刺绣精品展,将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全面展现广东民间刺绣的整体面貌,及工艺家们孜孜不倦的创新探索。件刺绣精品,种职人匠心,广东文化、岭南文化的绵长韵致,在不绝如缕的丝线连缀中,代代传承。
一件潮绣精品就是一座针法的宝库
“广东省首届民间刺绣精品展”由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指导,中山市文联、广东省岭南民间工艺研究院主办,广州、潮州、韶关、清远、中山五市民协承办。“以初心勾线,以匠心施彩”,共展出来自以上五地市民间刺绣作品约多件。
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粤绣,总体来说是潮绣和广绣的总称。此次潮州民协带来了29件潮绣作品参展,多样的风格,展现出这岭南艺术之花的丰富内涵。
潮州民协会员、绣师谢锐群和搭档陈维芳带来了潮剧剧服(白蟒),素色的底色以金线勾缀,清雅中,又带着大气堂皇。他告诉记者,类似戏服,以及节庆民俗典礼中常用的“老爷服”等,都是今天仍在潮汕民间生活中大量使用的物件。活跃的民间生活,是潮绣的生命力所在。而展览中那些绣在女士正装上的缠枝花卉,则是工艺家们在潮绣当代化上的探索。
潮剧和民间仪式使用的服饰谢锐群等
潮绣的工艺极为复杂多样,形式有绒绣、纱绣、金银线绣、珠绣四大类,喜气、富华特色非常突出。主要有“过桥”、“銮乾”、“历艮”、“二针锁”、“三针锁”、“三山起”,以及“打只”、“化针”、“乱针”、“点绣”等六十多种针法。潮绣始于唐代,形成风格于明、清。清代潮绣绣品大规模输向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一带,占领南洋市场,并进入欧洲,在海外影响颇大。它的特点是纹理清晰,金银线镶,托地垫高,色彩浓艳,尤以富有浮雕效果的垫高绣法独异于其它绣法,此外,以金碧、粗犷、雄浑的垫凸浮雕效果的钉金绣也为人瞩目。如展览中由潮绣大师卓桂芬创作的《迎福》,针法多达20余种,不大的画幅,却是潮绣技法的宝库。
《迎福》
《韵》唐敏
《龙凤呈祥》卓桂芬
广绣不止在广州走入生活才能开枝散叶
中国民协副主席、广东省民协主席李丽娜在展览同期举行的经验交流会上说,广东民间刺绣的发展,一是要解决好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要是只是把刺绣作为一种艺术品的话,它能走多长、走多远?它是与我们自己生活紧密结合的东西”。而是要解决好市场与“人”的关系,要培育市场,要解决好人的认知,如何匹配时代?如何培育审美?需要每一位从业者的潜心研究和不懈实践。学校、学术界的研究,艺人的探索,也要尝试和企业的活动结合,用企业的眼光、产业的眼光,解决民间刺绣发展面临的一些难点。
广州小洲村和阿婆六村景色唐晓玲
“我想做的是,让广绣能够真正走入现代人的生活”,广州市民间刺绣促进会会长、绣形绣色广绣艺术馆总监唐晓玲说。她这次带来两件的作品,一件取材于广州海珠区小洲村的水边小景,一件取材于从化阿婆六村的林间一瞬,在综合运用了多种针法、绣法的基础上,营造出一种带有强烈画意和现代感的画面风格。一眼望去就能感到,这种作品,与现代家居简约、明快的风格很搭。唐晓玲告诉记者,这种现代感、日常感,是她近几年一直在探索的方向。广绣在历史上就是以庞大的日常生活需求为依托的,如果大家都是创作大件的东西,虽然非常精美,只有回归生活,才能让它得到最好的传承。
小榄刺绣《立菊》胡丽金
或许很多人不知道,广绣并非只有广州才有,它的分布区还包括了佛山的顺德、南海,以及中山等地。在中山,小榄刺绣即是广绣中一个富有地方特色的分支。它始自古越少数民族日用品的装饰手工艺,并在外来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下,到明中叶后已经逐渐形成自有风格。因小榄有“菊城”之称,故又称“菊绣”。年10月,孙中山与宋庆龄在日本结婚,当时孙中山的母亲杨太夫人在小榄当时最有名的榄溪绣坊订做了一套裙褂托人送给儿媳妇宋庆龄。“粤绣(小榄刺绣)”项目于年成功列入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成功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7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粤绣(小榄刺绣)传承基地在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小榄学院揭牌成立。小榄刺绣在针法技艺及艺术风格及艺术风格上自成体系,图案纯朴简洁,常配以菊花等花卉图案,富有岭南特色。
香山刺绣《金鱼》周雪清
也是来自中山的“香山刺绣”则是以苏绣技艺为基础,结合工艺师周雪清探索苏绣,以及粤绣中的广绣、珠绣,和中山本地绣而创新的“雪花针法”的统称。在此次展览中,周雪清一系列动物题材的作品,针法细腻,构图简洁,透出强烈的现代感。
瑶绣韶绣一老一新各自精彩
韶绣这个品种,可能很多人还不熟悉。实际上,这种绣种从“陈氏针绣”发展而来,由韶关市民间工艺协会针绣学会会长陈小琴在传承四代前辈亲人针绣技法的基础上创新而形成的独特绣种。陈小琴出生在中国蚕丝之乡四川宜宾,其母、外祖母、高外祖母都是当地出色的针绣女,专为地方上大户人家定制绣品。因为耳濡目染,天资聪慧,陈小琴自小即手执针线,所出作品亦活灵活现。经过四十多年从未间断的悉心钻研,陈氏绣法日臻完善,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体系。
陈小琴向记者讲述《八十七神仙卷》的创作
陈小琴告诉记者,韶绣集绒绣、刺绣、珠绣、十字绣、丝绫堆绣、绒线绣于一体,最主要的特色技法是陈氏独创的绒绣。这几种技法,可以根据作品需要单独使用,亦可混合使用。混合使用绣出的作品更加立体、逼真,更具地方特色。韶绣特别合适于作大型装饰壁画,比如此次展览展出的《八十七神仙卷》取材于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的线描名作,长达16米,高1.5米,用了八九年时间才完成。这件作品中大量采用的绒绣绣法,是把丝线再分成极细的绒线,通过多次、多层的针织渲染,造成层层渐变,色调丰富的效果。这种技法让绣品带上了一种如水粉画般的清丽效果,很有观赏性。
房伟艳与她的瑶绣作品
瑶绣也是广东民间刺绣大家庭中老资格的成员。此次清远市民协带来的展品,就以连南瑶绣为代表。据介绍,连南瑶族刺绣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9年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瑶绣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用打板、打图,反面绣正面看。图案纹样多以几何形为主,日月、山河、花草、树木、蜂蝶、花鸟、鹿子等常常被用作刺绣的图案。瑶族服饰刺绣以大红或深红的绒线为主调,再用以黄、白、绿、蓝、粉红丝线作镶边,与底布的色彩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衣裙、背带装饰得很精美鲜艳。挑花刺绣艳丽多姿,富有浓郁而独特的民族特色。连南瑶绣市级传承人房伟艳告诉记者,自己6岁跟着奶奶和妈妈学刺绣。到了今天,瑶绣已经越来越多地在保持自己特色的情况下,融入新的创作手法。在作品方面,大家越来越多地在传统服饰之外,开发手袋、提包等当代的日用品种。过去瑶族家家都有绣娘,今天虽然不是这样了,但创新发展的瑶绣,却为改善许多人的生活,提供了很多可能。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卜松竹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卜松竹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孙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