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眼看潮丨潮剧缘起缘生

系列推文,已经出到4期了。还没来得及跟大家正式自我介绍一下,想必有不少粉丝很好奇,一个土生土长的四川人,是怎么与潮汕结缘的呢?而作为一个85后,对潮剧又有哪些感悟呢?今天就跟大家谈谈我的心路历程。

自我介绍

蓉漂川人一枚,喜欢音乐、电影、偶尔也沉迷电竞与网络,自诩为文艺青年,看待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视角,细节控一只。

与潮汕文化结缘,毫不避讳的说,是因为工作。

去年末,成都分部,正在招收新媒体编辑。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我,这个机会可谓是充满了诱惑,因此,我顺理成章的加入到了这个大家庭。

潮剧对我而言,既古老又神秘,接手相关工作后,为了迅速融入潮汕文化,我必须从多方面下手。

当然,在不断深入了潮汕文化的过程中,我逐渐感受到了潮剧的魅力所在,感受到了南国之音的优雅与厚重。

初涉潮剧

为了入门潮剧艺术,我为自己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还曾做了一个方案给自己:首先从名家大师的代表作入手,建立对艺术的感性认识;然后追溯潮剧的基本历史,以及发展状态;最后,通过书籍、文章升华为理性认识。

所购部分书籍

信息发达的今天,看潮剧非常方便,B站、优酷等网站中就有不少资源,像《刘明珠》、《陈三五娘》等这类经典剧目,都得到较为妥善的保存,这可为我积累阅片量帮了大忙。

02:52

为了解潮剧艺术的特征与历史,我先后买入了:《潮剧史话》、《知蝉声几度》、《潮剧的味道》等书籍。

从《潮剧史话》中,我了解了潮剧艺术的起源与发展;而《知蝉声几度》和《潮剧的味道》,让我对潮剧艺术有进一步的了解。

《知蝉声几度》讲述了对潮剧名家访谈的记录,而《潮剧的味道》则从剧迷的角度,剖析了潮剧中人物的特征与相关背景故事,对潮剧人物故事有着独到的见解,让读者能够从更细节的艺术表达中感受潮剧艺术的广阔与深邃。

比如同类型的潮剧故事,《苏六娘》和《陈三五娘》,人物和剧情的处理方式就不同:黄五娘是府城员外的深闺女儿,而苏六娘则是乡下员外的小家碧玉,人物在背景上就有很大区别,因此封建礼法对于二人来说又有截然不同的影响,被封建教条管束更严格的黄五娘,也因此比苏六娘更加保守、娇柔。

《潮剧的味道》图片资料

直面接触

当然,一味的看书和追剧,是无法身临其境的感受到潮剧的文化底蕴的。好在,工作的便利,能够允许我每月前往汕头,这才有了零距离接触潮剧艺术(和潮汕美食)的机会。

来到广东小臻这个大家庭后,幸运的我,得以结识不少当地的老师和同事,在他们的影响和帮助下,我多次实地体验了潮汕当地的文化氛围。无论是潮剧艺术还是当地人文风貌,都为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揭阳砲台关帝庙

在同事的陪同下,去揭阳砲台体验了当地的祠堂、庙宇、饮食文化,一览到潮汕地区“遍地庙宇祠堂”景象,惊叹于传统文化的完好保存,还初尝了粿汁的咸鲜、炒冰的凉爽。

潮汕直面接触,收获了几个第一次:

参观苏六娘旧居,第一次穿越到古代才子佳人的世界,品味潮剧文化的魅力。

夜访登岗乐社,第一次感受到了乡下乐社的热闹欢腾,沉浸于潮曲的音律之中。

南澳岛之行,第一次完成了与大海相见的夙愿,饱览了山海之间的壮丽与伟岸。

当然,也有许多遗憾,由于疫情的原因,没能前往潮剧戏院观看一出完整的潮剧,没能参加当地“拜老爷”祭祀仪式...

揭阳一处庙宇

短短数月的积累,已经让我我沉浸在潮剧艺术之中,也陶醉于潮汕的文化魅力之中。

篇后感悟

对潮汕地区及潮剧有所了解之后,自己通过观察、与当地的老师的交流,便对目前潮剧艺术有了自己的看法。

首先,潮剧作为连接海内外潮汕人的精神纽带,是潮汕文化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当前潮剧所面临的形势并不乐观,文化断层趋势也愈发严峻。爱看潮剧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戏校学生数量也逐年下降,导致潮剧从业者青黄不接。而在疫情的影响下,潮剧从业者的生存更是堪忧。

疫情下的汕头小公园

我曾向当地的同龄人了解过对潮剧艺术的看法,不少人对潮剧艺术无感,甚至认为潮剧艺术老旧、过时。但平心而论,潮剧中其实有大量充满正能量、优雅、高格调的艺术表现形式,值得我们去用心细细品味。

互利网信息时代,快餐化文化横行,传统潮剧的模式并不占据优势。因此,能够沉下心来揣摩品味潮剧艺术的人也越来越少。加上网络上潮剧剧目的片源大都比较古旧,资源清晰度低、音质差等缺陷,进一步降低了观看者的体验。

但客观上而言,虽然潮剧艺术形势颇为严峻,但互联网新媒体崛起,却为潮剧的发展传承带来了不少机遇,无论是音频、视频或是图文,都能够得到快速、广泛的传播。若以新媒体的思维来发展潮剧艺术,针对年轻人选取合适的题材,由浅及深的引导,从视觉审美拓展到精神层面的熏陶,这朵极有格调的南国奇葩,一定会在现代青年文化中大放异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4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