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汉剧风韵客家情、粤剧悠悠唱新声、山歌剧原汁原味、渔歌千年唱不停……惠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多种文化相互交融、兼收并蓄。新中国成立之初,戏剧迎来较大发展,流行于惠阳地区的剧种多达10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受文化生活多元化的冲击,戏曲开始在惠州走下坡路。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惠州戏曲陆续迎来重生。今年被业界称为广东省的“戏曲大年”,加强政策支持,振兴戏曲文化,打造戏曲精品,惠州迫在眉睫。《南方日报·惠州观察》今起推出《探寻惠州戏曲“振兴密码”》系列报道,探索汉剧、粤剧等戏曲文化在惠州的振兴之道,破解新时代下惠州戏曲的“生态密码”。敬请垂注。年,传统汉剧《秦香莲》在原惠阳地区连演43天、47场,场场满座,观众超过5万人次;今年,《秦香莲》有望重新唱响惠州大地,当年的5名原班主要演员将继续参演。作为广东三大剧种之一的汉剧,在惠州经历了从风靡一时到被迫解散,再到艰难重生的大起大伏。如今,以原惠阳地区汉剧团部分演员为基础,惠州市醇华戏曲艺术团(下称“醇华戏曲团”)于年9月揭牌成立,在开展“汉剧进校园”、重排《秦香莲》的同时,排演惠州本土原创小戏,让汉剧在惠州活起来、传下去,重焕昔日光彩。采写:南方日报记者糜朝霞统筹:罗锐重生曙光广东汉剧“重返”惠州“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1月6日,在惠城区南坛北路的一座小楼里,醇华戏曲团开辟了一间仅百余平方米的简陋排练室,李茹娟、李晓宏、曾红英等5名演员正在排练《沙家浜》的知名唱段《智斗》。每周一、周三、周五的上午,是醇华戏曲团演员们互相约定的排练时间。每逢排练时间,国家一级演员张祥来得最早、走得最晚。作为醇华戏曲团的业务副团长,张祥负责指导和提升团员的专业表演水平,他毫无保留地教,演员刻苦用功地学。张祥曾任吉林省白城市京剧团演员、副团长,年参加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二届京剧戏迷票友大赛并夺得银奖。年退休后,张祥来到儿子所在的城市惠州定居,目前是惠州市戏曲类唯一的国家一级演员,成为惠州戏曲票友的良师益友。这是醇华戏曲团日常排练的一个缩影。自年底开始筹备办团,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沉淀,年1月13日,醇华戏曲团迎来首次汉剧演出——年惠州迎新春音乐歌舞晚会(山歌、汉剧汉乐、渔歌精品展演)。在迎新春音乐歌舞晚会的第二篇章,当《盘夫》折子戏的汉乐声响起,演员们精致的妆容、华丽的装饰、优美的唱腔、灵动的眼神、轻盈的舞步,将传统汉剧的韵味演绎得淋漓尽致,让现场多名观众大饱耳福眼福。汉剧表演唱《南国牡丹吐芬芳》也赢得现场掌声阵阵。“30多年没看过汉剧演出了,今天重看仍然为之震撼,惠州如此优秀的戏曲文化怎么就失传了?”去年10月,在惠州桥东的合江楼下,“国韵飘香”重阳戏曲专场晚会连演两场,醇华戏曲团的传统汉剧表演老少皆宜,备受观众的喜爱,尤其是引发了老惠州人的“集体回忆”和怅然若失。为让传统精粹经久不衰,“南国牡丹”在惠州校园绽放。年,“汉剧进校园”在惠州开展得有声有色。由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省教育厅共同主办的—年广东省戏曲进校园活动,在惠州安排了14场“戏曲进校园”汉剧专场活动,由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演出,醇华戏曲团全程参与、协助。在过去的一年,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陆续走进惠州一中、惠州综合高中、博罗长城学校、龙门蓝田民族中学等14所中小学校开展“汉剧进校园”活动,向中小学生展示广东汉剧的风采,让学生零距离感受汉剧文化的传统艺术魅力,在他们心中播撒汉剧的种子。去年12月3日,广东省年戏曲进校园之汉剧专场活动来到惠州一中,由国家一级演员嵇兵主讲。嵇兵从生、旦、丑、公、婆、净六个行当介绍广东汉剧知识,从动作到眼神一一示范,大大激发了学生们对客家文化和广东汉剧的兴趣。历史钩沉《秦香莲》连演43天47场将时间往回拨,汉剧在惠州有近70年的历史,而且“好戏不断”,曾经风靡一时。据《惠州市志》记载,惠州市境流行的汉剧,原称外江戏,源于中原,多年前流传岭南,约在20世纪50年代传入惠州,以二黄、西皮为主要声腔,舞台语言为“中州韵、湖广音”,后与本地客家方言融合,逐步接近普通话。年(民国22年),外江戏改称汉剧。新中国成立以后,因其艺术风格有别于湖北汉剧,称为广东汉剧,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南国牡丹”,与潮剧、粤剧合称为广东三大剧种,是客家人的大戏。其唱腔以西皮、二黄为主,兼有大板、昆腔、佛曲和民间小调等,质朴淳厚,悠扬典雅,保留皮黄腔的古朴刚健。惠州市戏剧家协会主席古东权介绍,原惠阳地区汉剧团曾是广东省内备受追捧的汉剧表演团,其前身是在汕头公益社基础上筹建的汕头市业余汉剧团,年后成为专业剧团,年转入惠阳专区改名为惠阳专区汉剧团,年初入驻惠州,年连平汉剧团并入后称惠阳地区汉剧团。惠阳地区汉剧团演员、乐师阵容较庞大,最高峰时演职人员有多人,艺术造诣积累较丰富。—年,惠阳地区汉剧团深入各县,创作、演出大小剧目41台,其中现代戏24台、古装戏17台。汉剧艺术逐渐为惠州地区群众所接受,汉剧、汉乐成为东江民众喜见乐闻的乡戏、雅乐,汉剧演员范梅英、吴学锋、杨丽珠、邱玉龙、蔡桂晚等深受群众喜爱。惠州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惠州市醇华戏曲艺术团团长吴荣花提到,上世纪70年代,惠阳地区汉剧团上演的古装戏《秦香莲》,在惠州人民会场(现改为花都影剧院)连续演出了43天、47场,场场爆满,观众5万多人次,打破了惠州有史以来最高的演出纪录。该剧还到区属各县(梅州、潮州、汕头等地)巡回演出,受到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记者了解到,受文化生活多元化影响,年5月,惠阳地区汉剧团撤团改为艺术培训团,并入惠州市歌舞团,汉剧在惠州的演出活动基本停止。年,惠州多名已退休的汉剧演职员发起成立惠州汉剧艺术研究会。原惠阳地区汉剧团60多名演员留在惠州,每逢节假日他们相约聚在一起,聊聊汉剧的艺术魅力,唱唱汉剧过把戏瘾。发展破局传承有望迎来新突破“广东汉剧在惠州风光不再,30多年来鲜见于舞台,年轻人几乎无人知晓。作为老戏曲人,我们深感痛心,希望尽自己的一份绵力让汉剧在惠州活下来、唱下去。”吴荣花说,为了共同的戏曲情缘,自年初开始,原惠阳地区汉剧团的10余名汉剧演员,重聚在一起并组建了惠州市醇华戏曲艺术团,年9月正式揭牌运作,主打汉剧推广。值得一提的是,年12月,在广东汉剧振兴发展大会上,醇华戏曲团正式成为广东汉剧(汉乐)活动驿站。这是广东汉剧(汉乐)舞台在惠州的延伸,成为惠州传承汉剧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中途停唱了30多年,现在得以重新回到舞台,大家的劲头特别足,平日里积极加强训练,周末前往广州、深圳、梅州等地排练学习,提升艺术专业技能。”吴荣花感慨道:“为了保证汉剧表演的专业化水准,我们每场演出基本配齐所有行当,缺人就请外援,希望以最专业的表演、最饱满的热情,将汉剧的艺术魅力呈现给惠州观众。”一部戏,立起一个剧团。《秦香莲》当年轰动一时,成团以后,复排《秦香莲》成为醇华戏曲团最为迫切的愿望。去年上半年,醇华戏曲团开始筹备复排工作,年曾参演《秦香莲》的范梅英、吴荣花、张丽英、邱淑芳、钟爱民参与复排,并将作为主演上场演出。去年下半年,他们还多次前往广东省汉剧传承研究院排练,原计划于年12月31日在惠州文化艺术中心正式演出,因为全国疫情加重,不得不暂停演出计划。未来,醇华戏曲团如何持续运转?吴荣花表达了隐忧:团里老演员的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在高强度的排练下明显感到体力不支,亟须培养汉剧新一代传承人。此外,目前艺术团属于民间非营利性组织,平时的演出都是公益性的,艺术团正常运转的开销、添置服装道具费用,吴荣花个人已经投入了几十万元。这并不是长久之计,艺术团的发展壮大,亟须得到相关部门或者社会各界的支持。记者从惠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了解到,目前,该局计划联合醇华戏曲团搭建广东汉剧惠州幼苗培训基地,在惠州各大中职院校里挑选、招录一批在声、色、艺方面有潜质的艺术特长生,开设广东汉剧惠州幼苗班,常态化开展戏曲表演、戏曲器乐的专业化教学,将他们培养成广东汉剧的惠州传承人。今年,被业界称为广东省的戏曲大年,广东省将举办第十届群众戏剧曲艺花会,汇集全省优秀的群众戏剧曲艺作品进行展演、评选。惠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惠州将以此为契机,发力弘扬本土戏曲文化,鼓励创作者立足东坡文化、葛洪文化开展创作,用戏曲讲好惠州故事,计划通过“一年一场大戏”的方式,打造群众戏剧曲艺精品,走出去代表惠州参加省、国家级赛事,提升惠州市民的文化自信,助力惠州打造文化强市,为惠州建设国内一流城市贡献文艺力量。■声音惠州市戏剧家协会主席古东权:文化部门应着重引进戏曲专业人才作为广东汉剧的“老根据地”,原惠阳地区汉剧团年被迫解散后,汉剧在惠州几乎面临绝唱的境地。今年为戏曲大年,惠州如何跟上时代步伐,重展汉剧风采、振兴戏曲文化?惠州市戏剧家协会主席古东权认为,在整合民间戏曲艺术团和社会力量的基础上,惠州文化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在政策上、经济上给予引导和扶持,为汉剧演员打造演出平台,为青少年爱好者构筑培训平台,培育有利于惠州戏曲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出名家的良好氛围和环境。“目前,惠州汉剧艺术人才面临断层的困境,主要演员为原惠阳地区汉剧团的老演员,年龄普遍超过60岁,舞台形象和体力都大不如前,亟须培育新的传承人。”古东权建议,惠州文化部门、教育部门在招录人才时,应为戏曲传承发展奠定人才基础,着重引进汉剧、粤剧等戏曲领域的专业人才,一方面可代表惠州创作、演绎戏曲作品,另一方面还可为惠州青少年提供戏曲专业培训。古东权还提到,惠州文化部门应尽快召集深耕惠州多年的文化领域专家,尤其是戏曲领域的专业人才,举办戏曲传承发展工作研讨会,展开一场“头脑风暴”,为惠州扶持地方戏曲表演团体、培养戏曲优秀人才、发展戏曲文化建言献策。■他山之石梅州:“周五有戏”连演场在“世界客都”梅州,广东汉剧扎根最深、受众最广,成立于年的广东汉剧院完整地保留了广东汉剧的创作展演团队。如今,梅州成为“广东汉剧之乡”,广东汉剧在这里薪火相传,代代出人才,黄桂珠、梁素珍、李仙花等一代代名伶在汉剧的舞台上耕耘出彩,让“南国牡丹”迎来“古韵新生”,香“飘万里”。梅州也逐渐形成以广东汉剧为主,客家山歌、广东汉乐、提线木偶戏、采茶戏等风格多样的戏曲样式和谐共生的地方戏曲生态。年,为响应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号召,广东汉剧院改制为“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为扩大广东汉剧在社会上的影响,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在多方面作出了创新的尝试。近年来,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以“周五有戏”“周六艺苑”为平台载体,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广东汉剧(汉乐)活动驿站,广东汉剧队、广东汉乐队的力量,走进学校、社区、军营、工业园和农村,为广大群众送去“文化大餐”,为广东汉剧培养了一批本地粉丝。值得一提的是,“周五有戏”自年以来演出不间断,共演出场,定时定点定期为观众献上汉剧大餐,全民乐享精神文化生活。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策划复排了经典剧目《齐王求将》《闹严府》,编排了《蝴蝶梦》《白门柳》《尘埃落定》《诗娘》等精品大戏,不仅使传统优秀剧目得到继承和创新,广东汉剧的“身影”得以闪耀在全国、省、市的戏剧舞台上。去年12月,由梅州推荐的广东汉剧《夯实剧种基础巩固传承创新》,入选年省非遗优秀实践案例。■观察眼推动戏曲进课程表培养忠实观众群体地方戏以其独特的方式保留着一方百姓的乡音乡愁。作为客家人的大戏,戏音袅袅、代代传唱的汉剧,承载着客家人的开拓精神和人文情怀,其传统文化价值获得社会各界极大的肯定,在奔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但是,在媒介变革带来的冲击及多元文化的碰撞下,保护与传承地方戏曲的任务显得愈发紧迫,惠州亟须思考戏曲传承发展的境遇与机遇,推动戏曲进校园、育新人、传文化、出精品、出名家,破解新时代背景下戏曲文化的“生态密码”。笔者认为,惠州应抓住“戏曲大年”的契机,组织召开戏曲传承发展工作研讨会,出台《惠州戏曲振兴发展工作实施意见》,推动惠州戏曲宣传普及和振兴发展。就汉剧单个剧种而言,在搭建广东汉剧惠州幼苗培训基地、开设广东汉剧惠州幼苗班的基础上,惠州可积极申办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惠州分院,开展一批交流活动、打造一批优秀剧目、培养一批汉剧人才,为惠州传承发展汉剧搭建更广阔的平台。平台有了,演出有了,观众何来?毋庸置疑,青少年群体是首选,他们是戏曲新生态中最为活跃、最具潜质的力量和元素。除了推动戏曲进校园外,惠州还应推动戏曲教育进入中小学课程表,让孩子在学习戏曲的过程中成为戏曲传承的小使者,将他们培养成拥有艺术品位的忠实观众群体。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5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