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九大著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分钟讲文化#

1、粤剧:

定义和背景:粤剧,又称为"广东大戏"或者"大戏",是广东传统戏曲之一,起源于南戏,流行于岭南地区和其他粤人聚居地。粤剧融合了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和抽象形体等艺术元素,有着独特的表演风格。以粤语演唱,有着多年的历史。粤剧吸纳了多元的音乐和戏剧元素,将梆子、二簧声腔与粤方言音韵相结合,创造性地扩展了中国戏曲的艺术表现,成为中国南北戏曲艺术的综合体。

保护和传承:年9月30日,粤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认可推动了粤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相关机构和团体致力于传授粤剧技艺,培养新一代的粤剧艺术家,并举办演出、比赛、培训和研讨活动,以确保粤剧艺术的延续。

文化多样性和跨界交流:粤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瑰宝,展示了广东地区的文化多样性。它不仅在中国国内受到广泛欢迎,也在国际上进行了跨界交流。粤剧艺术家参与国际戏剧节、文化交流活动和演出,向世界展示粤剧的魅力,促进了中外戏曲艺术的互动和交流。

2、广东音乐:

定义和背景:广东音乐,又称为粤乐,最早流行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它起源于粤剧过场音乐和烘托表演的小曲,后来发展成独立演奏的器乐曲。在20世纪20-3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广东音乐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流行。它以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演形式展示了广东地区的音乐传统。

保护和传承:年5月20日,广东音乐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项认定为广东音乐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重要的支持。相关机构和音乐家致力于传承广东音乐的演奏技艺和曲目,举办音乐会、比赛和培训活动,推动广东音乐的发展和传播。

文化多样性和跨界交流:广东音乐作为广东地区的音乐艺术形式,展示了地方文化的多样性。它不仅在广东流行,也在国内外进行跨界交流。广东音乐家参与国际音乐节、交流演出和合作项目,与其他地方的音乐风格进行交流和融合,丰富了中国音乐的多样性。

3、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习俗:

定义和背景: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习俗是指中国茶叶的加工方法和与茶相关的传统习俗。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和丰富的茶叶种类。传统制茶技艺和习俗体现了中国人对茶的热爱和对品质的追求。

传统制茶技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包括采摘、萎凋、揉捻、发酵、烘焙等环节。不同种类的茶叶有不同的制作方法,如绿茶要求杀青后停止发酵,红茶需要完全发酵等。传统的制茶技艺注重手工操作和经验传承,讲究工艺和时间掌握的精准度。

茶文化习俗:中国人对茶有着深厚的情感和习俗。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泡茶、品茶、赏茶等仪式。人们会选择不同的茶具和茶品来搭配季节和场合,体验茶的香气和口感。茶艺表演、茶会、茶文化讲座等活动也是茶文化的重要形式。

保护和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习俗,相关机构和茶叶生产者致力于传授制茶技艺和茶文化知识,培养茶艺师和茶叶专家。一些茶叶产区建立了茶叶博物馆、茶文化研究中心等机构,推动茶文化的传播和研究。此外,一些传统茶园也得到保护,以保持茶叶的品质和产地特色。

茶文化的国际交流:中国茶文化也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交流。中国茶叶作为国际茶叶市场的重要一员,通过茶叶展览、交流活动和合作项目,与其他国家的茶文化进行交流和合作。茶文化的国际交流促进了不同茶文化之间的融合和共享,丰富了全球茶文化的多样性。

4、粤曲(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非遗

定义和背景:粤曲是广东省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港澳及海外粤籍华侨聚居的地方。它起源于戏曲声腔,在清道光初期由八音班的乐工清唱而产生。随后,在同治初期,经过失明女艺人“师娘”的继承和发展,粤曲逐渐成熟起来。后来,粤曲由自弹自唱发展为用乐队伴奏的形式。主要乐器包括高胡、扬琴、琵琶、月琴、唢呐等。年5月23日,粤曲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类别和形式:粤曲是一种地方戏曲剧种,以粤语为演唱语言。它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演形式。粤曲的演唱以声腔为主,伴以乐器的伴奏。它既有激昂豪放的唱腔,又有细腻婉转的抒情段落。在表演形式上,粤曲注重角色扮演和舞台动作,演员们以唱、念、做、打的方式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出来。

保护和传承: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粤曲得到了广泛的保护和传承。相关机构和个人致力于粤曲的传承和推广,组织演出、培训和研究活动,以确保其艺术形式和技艺得以传承。同时,通过制定政策和法规,加强对粤曲传统剧目、演唱技巧和乐器制作的保护和传承,以保持其独特性和传统魅力。

文化多样性和跨界交流:粤曲作为广东地区的传统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国南方地区的文化多样性。它不仅在广东省内广泛传播,还在广西、港澳及海外粤籍华侨聚居的地方有一定影响力。粤曲的传统艺术形式和技艺也与其他地方戏曲剧种有所交流和融合,丰富了中国戏曲文化的多样性。此外,粤曲也通过国际文化交流和演出活动,向世界展示中国戏曲的魅力,促进了中外文化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5、狮舞(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非遗)

定义和背景:狮舞,又称为"狮子舞"、"狮灯"、"舞狮"、"舞狮子",是一种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的舞蹈。在中华各族人民心目中,狮子被视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因此,狮舞活动寄托了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愿望。狮舞的历史悠久,《汉书·礼乐志》中就有关于"象人"的记载,这可以看作是狮舞的前身。同时,唐宋诗文中也有对狮舞的生动描写。

类别和形式:现存的狮舞分为南狮和北狮两大类。南狮具有较多的武功高难技巧,神态矫健凶猛;而北狮则娇憨可爱,多以嬉戏玩耍为表演内容。根据狮子假型制作材料和扎制方法的不同,各地的狮舞种类繁多,形式各异,令人目不暇接。

保护和传承:狮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保护和传承的重视。相关机构和社群致力于狮舞的保护工作,包括对狮舞技艺的传承、研究和推广。通过培训、比赛和文化活动,努力确保狮舞的传统技艺得以延续,并提高其在社会中的认知度和重要性。

文化多样性和跨界交流:狮舞作为一项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文化表演艺术,展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多样性。不同地区的狮舞在表演风格、舞步技巧和服饰造型等方面存在差异,反映了各地的地方文化和民俗习惯。此外,狮舞也经常出现在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为世界各地的观众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

6、粤绣(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非遗)

定义和背景:粤绣是一种绣艺,注重结合材料形质,包括真丝绒绣、金银线绣、线绣和珠绣四大类。其中,真丝绒绣以蚕丝为绣材,具有表现力强的特点,是粤绣品种中历史最为悠久、技艺传承最为完整的一种;金银线绣则以其独特的针法而闻名,包括平绣、编绣、绕绣、凸绣、垫绣、贴花绣、织绣、织锦等多种风格;珠绣是粤绣的新品种,在近几十年由粤绣艺人开发和应用。

类别和形式:粤绣根据不同的绣制材料和绣制技法,形成了多种不同的类别和形式。主要包括真丝绒绣、金银线绣、线绣和珠绣等。真丝绒绣注重表现力和细腻度,常用于绣制画像、花卉、鸟兽等图案;金银线绣则以金银线为主要绣制材料,通过不同的针法和绣法创造出丰富的效果;线绣则以彩线为主要材料,注重线条的流畅和色彩的搭配;珠绣则以珠子为主要绣制材料,通过不同大小和颜色的珠子拼贴出各种图案。

保护和传承:粤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相关机构和社群的保护和传承。传统的粤绣技艺通过师徒传承的方式传承下来,并在现代得到了创新和发展。为了促进粤绣的传承和发展,举办了培训班、比赛和展览等活动,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学习和从事粤绣艺术。

文化多样性和跨界交流:粤绣作为中国传统的绣艺之一,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不同的粤绣品种和风格反映了广东地区的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粤绣也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经常参与国际绣艺交流展览,为世界各地的观众展示了中国绣艺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魅力,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7、潮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非遗:

定义和背景:潮剧是一种形成于广东潮汕地区的剧种,因此得名为潮剧。它也被俗称为"潮调"、"潮音戏"或"白字仔戏"。潮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末时期,在广东省的诏安、云霄、平和、东山、漳浦、南靖等地广为传播,与梨园戏有密切的关系。明嘉靖年间(年),由建阳麻沙出版的《荔镜记》剧目采用"泉、潮二腔"演唱方式,并吸收了南音的音乐曲调。潮剧于年入选国家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类别和形式:潮剧是一种传统的曲艺戏剧形式,以唱为主,兼有说、做、打、舞等艺术表现形式。它以潮汕方言为基础,融合了音乐、舞蹈、杂技等多种元素,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潮剧的表演形式生动活泼,角色扮演丰富多样,剧情多以历史故事、传奇神话和民间故事为题材。

保护和传承: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剧得到了广泛的保护和传承。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致力于潮剧的保护、传承和推广工作。通过培训班、学校教育和文化活动等形式,潮剧的技艺和知识得以传承给后代,并在社区、剧团和演艺界得到积极发展。

文化多样性和跨界交流:潮剧作为一种独特的地方戏曲形式,展现了广东潮汕地区的文化特色和表达方式。它不仅在本地区广为流传,也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潮剧通过演出和交流活动,与其他地方戏曲、曲艺形式和文化艺术相互影响,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跨界交流。

8、蜈蚣舞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非遗:

定义和背景:蜈蚣舞是广东传统民间舞蹈,起源于清同治至光绪年间。它最早由西门乡人陈成锦与他的好友石文勇首创。蜈蚣舞以自然为师,经过多次改革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这种舞蹈一经问世,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欢迎,并且一直传承至今。目前,蜈蚣舞是汕头市澄海区西门社区居委会永和园传统文艺展演项目的一部分。年6月,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申报的蜈蚣舞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类别和形式:蜈蚣舞是一种广场性的大型动物舞蹈。在表演中,舞者身穿具有蜈蚣外观的服装,模仿蜈蚣的形态和动作进行舞蹈表演。舞者通过灵活的身体动作、脚步和手势,展现出蜈蚣的形象和特征。蜈蚣舞以其奔放热烈的舞蹈风格和生动的表演形式而闻名。

保护和传承: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蜈蚣舞得到了广泛的保护和传承。汕头市澄海区西门社区居委会永和园积极组织和推动蜈蚣舞的传承活动,通过传统文艺展演等方式,将蜈蚣舞传授给后代,并在社区和相关文化活动中进行演出和传承。

文化多样性和跨界交流:蜈蚣舞作为广东传统舞蹈形式,展现了当地民间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它通过演出和交流活动,与其他地方舞蹈和文化艺术形式相互交流和影响,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跨界交流。

9、禾楼舞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非遗:

定义和背景:禾楼舞是广东省郁南县的一种传统民俗文艺娱乐节目,被称为传统舞蹈中的"活化石"。禾楼舞起源于云浮市古代农耕文化,源于中原神农氏的神话传说,主要流传于南江流域地区的郁南县连滩镇一带。这种舞蹈是古时百越乌浒族人(壮族祖先)庆祝丰收、祈求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的一种舞蹈表演。禾楼舞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文化中具有较高的研究和审美价值。年6月7日,广东省郁南县申报的禾楼舞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类别和形式:禾楼舞是一种集舞蹈、歌唱和音乐于一体的综合性表演形式。舞者以农耕为主题,舞动身体,配合歌唱和音乐,表达出丰收的喜悦和祈求风调雨顺的愿望。禾楼舞的舞蹈动作优美、独特,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保护和传承:禾楼舞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广泛的保护和传承。郁南县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积极开展禾楼舞的保护工作,组织培训班、传统文艺演出和比赛等活动,传授禾楼舞的技艺和知识,推动其在当地的传承和发展。

文化多样性和跨界交流:禾楼舞作为广东传统舞蹈形式,展现了当地农耕文化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它通过演出和交流活动,与其他地方舞蹈和文化艺术形式相互交流和影响,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跨界交流。禾楼舞的传承和发展不仅在本地得到重视,也在国内外展示了广东民俗文化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6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