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雕戏琢”板块展出的带有潮剧元素的大吴泥塑。
潮剧头盔。
“剧透——潮剧题材艺术特展”在潮州美术馆开幕。
游客在观展。
潮剧是潮州古老的地方文化剧种。
跨越数百年时光来到当下,潮剧应该如何被看待,又应该如何被表达?9月12日,“剧透——潮剧题材艺术特展”在潮州美术馆开幕,以年轻人的视角给出了答案。
潮剧是我国十大戏剧文化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极具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艺术。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曾经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潮剧正面临着生存的严峻考验。
作为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十大入选项目之一,“剧透”一展以潮剧文化为主题,通过梳理潮剧的历史发展脉络,来研究、展览,全方位展示潮剧的历史、现状和文化穿透力,让公众特别是青年一代认识并领略潮剧艺术的文化特质和美学魅力。同时,展览以潮剧为例,呈现中华传统戏曲与民间工艺美术的深度结合与相互作用,提出对传统戏曲艺术当代功能的思考和研究,探寻新媒体语境下潮剧的发展与传播的更多可能。
文:董志豪
图:许钰敏
溯源潮剧紧贴乡土与民众
潮剧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古老地方戏曲品种。作为潮州古老的地方文化剧种,其源于宋元时期的南戏,经福建泉州而传到了潮州,与潮州音乐、潮州歌册、民间舞蹈等潮州本土艺术结合而成。
至明代,潮剧史上迎来两件大事,一是潮剧作为一个独立的地方戏曲剧种在明代产生于潮汕平原之上;二是一批潮州戏文剧本的出现。据悉,潮州现存明本潮州戏文有《刘希必金钗记》《蔡伯皆》《荔镜记》《颜臣》《荔枝记》《金花女》《苏六娘》七种。
明本潮州戏文的出现,为明代潮州地区的社会生活、民情风俗、语言运用等提供宝贵资料。事实上,在戏曲史上,如此集中的地域性戏文的出现十分罕见,《金钗记》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南戏写本,《蔡伯皆》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单独为一个角色准备的舞台演出脚本。七个戏文中有四个属于潮州乡土题材,开启了潮剧贴近乡土、贴近民众的优良传统。
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潮剧还大量吸收潮州民间工艺为养分。一方面,民间艺人要把戏曲舞台上动态、稍纵即逝的美定格成永恒,让人们可以多角度了解其美。于是,潮剧在广采博纳之中,将表演技艺扩充得更为丰富。
如非遗潮州铁枝木偶,在潮剧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潮剧与其互相吸收,互相渗透,最后几乎融合在一起。尽管形式不同,剧目内容却完全一致。潮剧向铁枝木偶学习人物的动作便带上机械性,并运用在丑行上,形成了自然有趣、滑稽可笑的动作,大大地丰富了丑行的表演技巧,使潮丑渐渐自成体系。
另一方面,在潮汕地区各种民俗祈福活动上,都离不开演潮剧助庆这一重要环节。到了近现代,乐馆遍及乡村街巷,“歌册”弹词普及农妇渔妪。有民俗活动就必有潮剧演出,所以,以潮剧剧目装饰祭祖的神龛,祠堂庙宇似乎就顺理成章。以神龛为例,仅两扇龛门正背面的门窗肚、大肚最多就有8处适合雕刻或绘制潮剧等复杂的人物故事题材。龛内装饰戏剧以娱祖先,龛外装饰戏剧以乐世人。这些潮剧题材的呈现既有整体的、富于情节性的方面,也有局部的、零星戏剧人物形象的采用,说明通过潮剧故事内容、舞台造型和人物形象直接影响了潮州民间工艺内容题材的情节性和人物造型,且具有深刻而全面的影响。
随着几百年的历史文化沉淀,潮剧已发展成为连接海内外几千万潮人心灵的艺术。由于其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鲜明的艺术特色,潮剧迅速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又由于其艺术形式具有特色,表演风格具有内涵,逐渐成为我国十大戏剧文化之一,为中国的文化艺术发展发挥出了卓越的作用。
焕新新表达展示潮剧美学魅力
然而,潮剧在年轻人的认知里却非常有限。在很多年轻人看来,潮剧只停留在潮汕地区正月乡村里的各类民俗活动中。潮州美术馆办公室主任、“剧透——潮剧题材艺术特展”策展人陈曼佳认为,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潮剧,不应在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中逐渐被边缘化。
潮剧存在的意义在哪里?功能在哪里?传承发展的问题在哪里?未来的发展何去何从?……带着诸多问题,陈曼佳和潮州美术馆的团队成员们通过全方位的梳理脉络,试图从潮剧的社会功能入手去寻找答案。在此期间,陈曼佳阅读了大量的各个角度论述潮剧的文献资料,拜访各位潮剧专家、爱好者,包括了解在民间民俗活动中对潮剧的应用。
陈曼佳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阐述的核心是“非物质”,即人伦、哲学、社会形态、时代变化等。经过长时间的沉淀与重组,陈曼佳和团队策划出“剧透——潮剧题材艺术特展”,以“潮剧的艺术功能”为主线,以潮剧的典型元素作为内容,通过文字、图片、影像、实物载体,加之潮剧舞台以及各种氛围的渲染,呈现出传统戏剧文化及美学魅力。
在展览“有声有色”板块,实物展示着潮剧的器乐、谱曲原作、角色剧目、服饰装扮、道具舞美和表演形式、音像制品等,对潮剧历史脉络、艺术特点进行深度解读。其中的“戏说从头”部分,以丰富的图文材料和视听介质,梳理潮剧的源流及其演变,让观众顺其脉络、知其从来,感受其艺术精粹。
“精雕戏琢”板块则主要展出潮州木雕、潮绣、大吴泥塑、潮州剪纸、潮州铁枝木偶、潮州瓷塑、潮州推广金漆画、潮州嵌瓷等传统潮州工艺类型中带有潮剧元素的实物或图片。观览该版块内容,既可以感受到潮剧对潮州民间工艺表达内容、表现手法上的启迪和影响,又可于其中感受潮州艺人的高超技艺。
此次展览的一个重要着力点与出发点在于引发当代人共鸣和共情。馆内全力打造沉浸式体验与互动的潮剧艺术场,不仅再现“传统戏台”的实景,还设置独立空间影像展示,运用记录、存档、回放等方式引导观者系统地了解潮剧,用AI潮剧形象进行作品展示等,让观众感受戏剧艺术创作的自由性、多元化和创造性,简洁有力地呈现传统和当代的交融与碰撞之美,以更符合年轻人审美要求的艺术化演绎,赋予了潮剧的当代化表达。
寻路突破传统让潮剧走近年轻人
“剧透——潮剧题材艺术特展”不仅在于展示与演绎,更在于促进思考、推动发展。为此,此次开幕式还邀请了一批戏剧与文艺行业的专家学者共话展览的价值意义,探寻潮剧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创新呈现之路。
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广东粤剧促进会会长、广东省戏剧家协会原主席、《粤剧表演艺术大全》主编倪惠英认为,潮剧作为一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是前人留下的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特别是对海外华侨和潮州本地居民来说,潮剧就是一种乡音乡情的情感依托,是人们的一个精神家园,不应随时间的流逝走向凋零和消亡。
“‘剧透——潮剧题材艺术特展’是一次非常成功且精彩的展览。”倪惠英说,陈曼佳等人能够耐心沉淀两年之久系统梳理拥有多年历史的潮剧,用年轻一代人的眼光和新技术,让潮剧以富有年轻与活力的形式重新走进大众的视野。在倪惠英看来,本次展览既有艺术参考的价值,又具有公共教育功能,提升了戏剧传承的社会参与度,创新性地对传统戏剧进行了新媒体演绎,在传播方面找到了传统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共同语言,是岭南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崭新成果。
此次展览同样给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广州美术学院美术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策展委员郑工留下了深刻印象。“展览很接地气,思路开阔,尤其是体现了一些青年策展的一种新的思路。”郑工表示,当前很多策展人会受到资源局限、视野局限等各种各样的局限。陈曼佳等人不仅突破传统潮剧人的视野,还充分立足于潮州本地的文化资源加以创新运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潮州记者站站长、潮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苏仕日认为,“剧透——潮剧题材艺术特展”是一次对潮州文化进行跨界与拓展的成功探索。一方面,该展将戏曲融合在潮州美术馆内,让传统文化的旧韵在新技术的加持下迎来新生。另一方面,展览突破传统表演形式,以图文视频、实物以及文创品等丰富多样的载体吸引观者游览。
如何让该项文化成果的影响力进一步开拓?倪惠英建议,潮州可将该展的展出时间延长,甚至可以专门建立一个博物馆,使之成为潮剧文化的博物馆,成为潮州文化的展示基地,吸引更多年轻人了解潮剧文化、潮州文化。“希望展览能够‘走出去’,到广东美术馆等进行展出,向其他城市输出潮剧,让更多人了解潮州文化。”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副主任丁宁认为,潮州可以把潮剧作为一个亮点,带动潮州文化的整体发展。其一个重要方式便是将潮剧展推广至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不断扩宽潮剧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同时,也可让展览走进乡村,达到雅俗共赏。潮州市政协委员、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员、潮州市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库成员陈贤武建议,后续潮州可邀请相关潮剧从业人员进行参观交流,以新时代的发展视野进行创新与融合,在保持潮剧传统精髓的同时,吸引更多年轻群体认识潮剧、喜爱潮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