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下的非遗人,细说潮州文化传承故事

导读潮州作为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其孕育的潮州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以潮绣、潮瓷、潮雕、潮塑、潮剧和工夫茶、潮州菜等为代表的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立足新时代,千年古城潮州不断焕发新活力,迎来新发展。为展现潮州古今魅力,凤凰新闻《“潮”流下的非遗人》系列报道与潮州非遗传承人共说文化传承故事。

蔡民强(中国服装协会名誉会长、资深刺绣专家)

潮绣时尚:针线绘制锦绣年华留住民族文化根脉

巧手银针金线“绣”出潮乡文化潮州有句俗话:“潮州珠娘免落田,银针绣出半年粮。”可见,潮绣不只是潮州民间妇女们诉诸情感的信物,还是让她们安身立命的“钱袋子”。在潮绣的世界里,技艺高超的绣娘们巧手细捻针线,一起一落绣缀世界万物,一花一木浓彩淡抹皆相宜。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潮绣工艺发展到鼎盛时期,品类繁多,绣工遍布城镇农村,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产值超过1亿元,潮绣厂中不再只有绣娘们的身影,不少男绣工们也着手学习这门精细活,用针笔线墨谋出好出路。“年我就进入到潮绣厂,从事高精绣品的研制工作。”蔡民强回想起毕业后被分配到国营潮州市刺绣厂工作时,自己还是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那时的他细心钻研潮绣技艺,花了几年功夫潜心搜集整理出潮绣技艺多种针法,并详细记载和论述形成翔实文稿。在采访的过程中凤凰网广东了解到,过去潮州人坐着红头船下南洋,在异国他乡的漫长航旅中,他们常常会携带着一些潮绣祭祀用品以祈求远途平安顺利。久而久之,祭祀文化中“拜老爷”的传统便被带到海外,从而带动了潮绣制品在海外的需求,让潮绣制品在东南亚一带广泛流传、兴盛一时,受到当地华人华侨的喜爱。这些带着家乡气息的潮绣制品,或许也代表着这群潮州游子心中最难以割舍的乡土情怀。精致华丽的潮绣不只应用于庙宇祭祀的装潢,还运用在婚嫁庆贺场合的绣品中。蔡民强介绍,潮绣嫁衣在潮州婚嫁文化中最为出名,自清代以来,潮州女子到了十一二岁,其母亲便会为女儿预制嫁衣。一套潮绣嫁衣全部是用金线银线织成,新娘穿着上身便会显得华贵隆重。“现在绣制一套全新的潮绣嫁衣价格不菲了,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技艺繁琐。”蔡民强向凤凰网广东介绍,潮绣的特色在于造型立体,绣制的花样饱满,让人有种“裸眼3D”的奇妙观感。苏、湘、蜀绣都以绒绣作平绣,如果说它们像中国的彩墨画传神且富有韵味,那么以金银绒绣作垫绣的潮绣,就像是富丽堂皇的浮雕装饰画,明亮且立体。潮绣富有质感的呈现效果往往离不开绣工师傅对“立体垫高”技法的熟练掌握。不同于在薄薄平面绣布上灵活创作,潮绣需要绣工师傅“棉里藏针”的胆大心细:绣布内里增加厚实的棉花,图案造型铺垫高于表面二、三公分,用刺绣绒线或金银线绣制,针线落入棉花芯中,绣工师傅看不见针眼掌握不到针的走向,便会发生绣针偏离方向或断裂的情况。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