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周末的早晨,在云霄县将军山公园,人们总听到清朗的潮剧唱段。一群“小戏迷”正认真地跟着一位女教师练习基本功。一首首唐诗宋词经他们的演绎,成了韵味十足的潮剧唱段。
这位教师是省级非遗传承人汤巧艺,曾是云霄潮剧团当红花旦。年,汤巧艺发现自己的身体出了状况。每次随团演出,她总是突发性过敏,脸部肿胀无法登台,无奈之下只能离开剧团,借调到文化馆工作。
离开剧团的时候,她一度情绪低落。与潮剧相伴20多年的她,对生活方式的突然转变手足无措。
当时,同事“把潮剧带入课堂”的提议,点醒了汤巧艺。“云霄潮剧已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深受闽南、粤东、香港及东南亚地区观众喜爱,但精湛的民间艺术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既然我已无法登台演出,何不运用自己所学,传授给孩子们,将其发扬光大呢?”
汤巧艺说干就干,在单位的协调下,她在云霄县一些小学和幼儿园义务开起了公益潮剧培训班。这一干,就是8年。
然而,事情比想象中的困难,孩子们的注意力很难集中,潮剧的内容对他们来说太过陌生和艰涩,特别是在对幼儿园小朋友的教学中,汤巧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挫败感。汤巧艺总结了前几堂课的教学情况,突破性地摸索出一套针对学龄前儿童的教学法。她巧妙地将小朋友日常生活中的别手帕、洗手等动作改编成潮剧唱段,教给学生。
“针对各个年龄段的学生,我们进行分层分级培训。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从唐诗宋词入手是个好办法。一方面,与课本所授知识相吻合。另一方面,它的曲调比较简单、易唱。”汤巧艺说,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她会先用普通话演唱,让孩子们去感受当时的故事、情节、意境,再用潮州话带领大家一起唱。
潮州话和云霄话比较相近,学生们在语言方面几乎没有障碍。最难的还是教材。云霄潮剧几乎没有现成的教材、曲谱,戏曲如何进校园?因此,公益班的二胡老师方通铭决定“翻译”曲谱,通过反复听潮剧选段的伴奏,记下每一个音符,再一句一句画出曲谱。就这样,二人已经整理了20多首云霄潮剧教材。
“潮韵《唐诗宋词》影视片头曲是目前小梅花潮剧班的学习教材。”汤巧艺说,自己最得意的是,不少小朋友已可以上台演出,并获得了不少奖项。
“潮剧古朴、典雅,颇有宋元遗风,至今已有多年历史,以优美动听的唱腔及独特的表演形式,融合成极富地方特色的戏曲而享誉海内外。我的学生都很热爱表演,用举手投足、抬眼传神去展现潮剧的独特魅力和艺术风采。”汤巧艺表示,潮剧如同自己的生命,能够用这种方式继续与潮剧为伴,并且把它发扬光大,做什么都是值得的。
如今,汤巧艺组织了一个潮剧戏迷会,不少戏迷自发担当汤巧艺培训班的义工。用汤巧艺的话说,可以用一个人的努力,换来许多人对传统艺术的尊重,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本报全媒体记者苏益纯通讯员郭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