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戏的传播看温州商行天下的历史度

中科医院用爱心承担责任 https://m.39.net/disease/a_5882589.html
温州商界有两句名言,一句说:“凡是有水和空气的地方就有温州商人”,另一句说:“世上凡是鸟儿能飞到的地方,都有温州商人的足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温州人的这种精神是自古就形成的,这与温州地少人密、非创业不可有关。降至宋代,由于“永嘉学派”主张“通商惠工”,提倡“扶持商贾”,经商与家庭作坊便是当时最重要的产业,而演戏则是一种新兴的文化产业,温州向来就有“瑞安出才子,平阳出戏子”之说,这里的“才子”,包括“书会”中的“才子”,戏子即演员与戏班,南戏班社“走南投北”的历史更可证明这一点。来源:视觉中国温州是中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南戏”的发源地,南戏班子先是在温州本地演出,《张协状元》“九山书会,近目翻腾,别是风味”可证。后来,由于演技精湛,名声外传,戏班大量增加,有的坚持在本地演出,有的陆续走出温州,开始“冲州撞府”的演艺生涯。戏文《宦门子弟错立身》“题目”声称“冲州撞府妆旦色,走南投北俏郎君”,正是他们开启闯荡天下演艺生涯的写照。据相关的史料记载,戏班的足迹遍及四面八方。一、北上杭州。南戏班子进入杭州的时间当在南宋咸淳四年()之前,因为这一年杭州已盛演《王焕》戏文。据元刘一清《钱塘遗事》载:本剧系太学黄可道所编,演某仓官利用贪污来的钱买了许多妾,供自己享受,败露后受到惩罚。剧本教育妇女争取婚姻自由,所以演出后,贪官“诸妾”“至于群奔”,可见南戏影响力之大。这时的杭州也像温州一样,已出现编演戏文的书会,称“古杭书会”(《小孙屠》)。南戏声腔也改“温州腔”为“杭州腔”,元周德清《中原音韵》所谓“南宋都杭,吴兴与切邻,故其戏文如《乐昌分镜》等类,唱念呼吸,皆如约韵”可证,意谓杭州演出的《乐昌分镜》等戏文,已改“温州腔”为“杭州腔”(《南词引证》)了。除杭州外,南戏班社还先后赴海盐、苏州两地演出,先后衍生出“海盐腔”与“昆山腔”。南戏传至海盐的时间,据明李日华《紫桃轩杂缀》在宋代,据元姚桐寿《乐郊私语》在元代,学界未有定论。南戏传至苏州的时间当在南宋末年,据南宋张炎《山中白云词》记载,其时当地已在演出戏文《韫玉传奇》,称其演技“听歌喉清润,片玉无瑕。洗尽人间笙笛耳,赏音多向五侯家。好思量,都在步莲中,裙翠遮”。南戏于昆山产生“昆山腔”之后,即以“四方歌曲必宗吴门”之势,传播各地,浙江杭嘉湖,以及宁波、金华、温州等地昆剧均传自昆山,有“惟昆山为正声”之说。南戏传到北京则在元代,据清张大复《新定九宫十三摄南曲谱》载,其时已流传大都人邓聚德所作的《金银猫李宝闲花记》及隆福寺刻本《三十六琐骨戏文》,可见其时北京除戏文演出外,尚有人编写和刊刻南戏剧本了,推动了当地的出版业。二、南下闽广。温州与福建接壤,戏班既可从陆路到福州,也可从海路至泉州,海陆交通均十分便利。据钱南扬《戏文概论》统计,宋元时期,温州已有大量南戏剧目流至福建,这可从现存的福建梨园戏、莆仙戏保存有大量的南戏改编本获得证明。从题材、文辞名称考察,戏文名称十之七八见于梨园戏或莆仙戏。惟名称稍异,如《刘文龙》作《刘文良》;或情节略有不同,如《张协状元》(《张洽》),稍加简化,并将王贫女改名丁素娥。从曲调方面看,莆仙戏有曲调支,梨园戏有曲调支,约占现存南戏曲调三分之一。虽然这些剧目均属改编本,不可与南戏原本相提并论,但从作为古老剧种的梨园戏、莆仙戏竟保存如此多的早期南戏剧目,可见南戏传入福建泉州、兴化等地甚早,至迟于宋末元初。南戏传至广东潮州一带大约与泉州同一时期,因为闽南方言区,除泉、漳二州外,南及粤东的潮、汕等地,泉腔梨园戏传入潮州之后,改唱潮州方言,于是产生了潮州白字戏,其唱腔被称作“潮调”,亦作“潮腔”。如《荔枝记》原先是唱泉腔的,后从闽南传入潮州即改唱潮调。潮剧至今尚保存不少据温州南戏改编的剧目,除《荔枝记》外,尚有明宣德写本《金钗记》、嘉靖写本《蔡伯喈》(即《琵琶记》)、嘉靖刻本《荔镜记》、万历刻本《金花女大全》等。三、东传宁绍。宁波与温州同为宋代著名的港口城市,戏班可直接坐船前往,十分便捷。绍兴地处越中,戏班无论是北上,还是东往,都要驻足绍兴。余姚先属绍兴,后归宁波,所以南戏在这里时间长了,改“温州腔”为“余姚腔”当在情理之中。据徐渭《南词叙录》载,余姚腔首先在宁绍地区流行,然后传向江苏的常州、润州(镇江)、扬州、徐州与安徽的池州、太平。流传的路线与方式,据钱南扬《戏文概论》考证,传向江苏境内的“可能是由江南运河流传过去的”,传向安徽境内的“可能是由新安江流传过去的,也可能由常、润溯长江而上辗转流传过去的”。明毛奇龄乘船游历江苏淮阴时,就目睹船上戏文子弟唱“余姚腔”的情景,曾作诗云:“吴讴越唱本超绝,静对流波一声彻。绕屋惊翻桂树鸟,满船涼浸水壶月。”据流沙《明代南戏声腔源流考辨》,此处所谓“越唱”就是余姚腔。安徽池州、太平一带至今尚保存有余姚腔的剧目《刘文龙赶考》《金印记》《合钗记》等。其中《刘文龙赶考》有可能是由温州南戏戏班传过去的,原本作《刘文龙菱花镜》。四、西达赣皖。南戏戏班至江西卖艺,至迟于南宋咸淳年间,其时江西抚州南丰一带,已有演出南戏的记载,时称“永嘉戏曲”。元初刘埙《水云村稿》“至咸淳,永嘉戏曲出,泼少年化之,而后淫哇盛,正音歇”可证。此处所谓“永嘉戏曲”即指南戏。不久传至弋阳,形成南戏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弋阳腔”流布甚广,徐渭《南词叙录》谓“今唱家称弋阳腔,则出于江西,两京、湖南、闽、广用之”可证。后来,弋阳腔衍化为高腔之后,其流传就更广了,温州高腔即受其影响。南戏传入安徽分两路:一路由浙江的“余姚腔”戏班传入,《南词叙录》有记载。另一路由江西“弋阳腔”戏班传入,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有述及。总之,南戏诞生后,很快就成为温州的一种新兴文化产业,吸引大批青年男女投入这一行业,纷纷组织戏班,到全国各地演出谋生。或入勾阑公演,或在路岐卖艺,正如戏文《小孙屠》所描写的“路岐岐路两悠悠,不到天涯未肯休”。后来《独角牛》杂剧又在这两句后面加了“有人学得轻巧艺,敢走南州共北州”两句,说明艺人们相当热爱与珍惜这一新兴产业。久而久之,南戏艺人终于在四处卖艺中逐渐养成敢闯天下、四海为家的气概与性格,世代传承。如今,随着中国以更加成熟稳健的姿态融入全球,温州各行各业的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商行天下”“天下温州人”早已成为温州人的口头语。转载自温州新闻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