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汕头文脉气质重塑汕头不缺底蕴更不缺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历史文化资源意味着什么?它是独一无二的城市印记,是城市的精神和灵魂。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秉持的应是如爱惜生命一样的态度。近日,汕头这座拥有独特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亮出态度——在年伊始就出台相关方案,通过高标准实施“八个一批”工程,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

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的汕头行动,根植于文化自信。汕头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潮汕话、潮剧、潮乐和工夫茶等富有浓郁地方特色,是“潮菜之乡”。汕头文化融于传统潮人文化之中,传统文化、华侨文化、特区文化、海洋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相得益彰。承载着“百载商埠”印记的小公园开埠区,更是海内外潮人共同的精神家园。这份自信,赋予汕头充足的底气和定力。

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的汕头行动,源自文化自觉。在城市的快速发展中,珍护那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不让它成为城市建设的牺牲品、让路者,正是在守住一座城市的根基,守住她的竞争力和生命力——看似在守护“过去”,实则在推动“未来”。新时代汕头经济特区要迎头赶上,必须依靠历史文化所涵载的生机与精神,来内驱改革动力与创新热情。这份自觉,激发着汕头应有的担当和使命。

细细梳理《汕头市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实施“八个一批”工程方案》便能发现,这份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贯穿始终,每个“一批”都浸润着汕头打造立足粤东、面向全国的区域文化高地的决心和信心——

发力“全”字,立足全局谋划。近年来,汕头在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特别是小公园开埠区的保育活化上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影响力、辐射力不足、配套不完善、创新意识不强等问题。因此,“八个一批”从实际出发,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既夯实优势项目,也补足弱势短板。其保护利用的对象同样力求“全”——既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更有老城区、“侨批”文物等,让历史文化与人形象的展示、潮汕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记录、汕头故事的讲述传播等都能达到全面有效、立体可感的效果。

聚焦“细”字,下足绣花功夫。在这份一万多字的方案中,不管是对每个“一批”的目标任务,或是其中的细项小点,均细致阐述并提出具体要求和实施路径。如小公园专题博物馆群建设的推进中,如何为蔡楚生电影史迹馆原址升级,如何新增馆舍、增补“电影之父”郑正秋生平及成就的系统性展示等均有清晰表述。从中也不难看出,汕头此次对保护利用历史文化考虑之深、谋划之全。

着眼“新”字,鼓励创新探索。正能量的创意创新,将激活历史文化的内在魅力。对保护传承路径的探索和创新,方案十分鲜明地体现出鼓励与支持的态度。如提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市场、与文化创意、与旅游融合发展,探索性地在全市范围内创建集生产、展示、体验、传习、销售于一体的非遗集聚区,形成“传习培训基地+生产基地+市场集聚”的非遗集聚区模式,对于小公园开埠区丰富的文物资源,同样鼓励加强传统文物保护利用与现代科技融合创新。

聚焦“用”字,精心用好用活。历史文化是城市人民群众的共同记忆。保护、利用好历史文化,最终受益的是人民群众。如何合理适度利用历史文化,方案中也有阐明:通过挖掘传统文化底蕴,提升文化产品的品位,全力打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利用百载商埠建筑“胡文豹大楼”为载体,建设集学习教育、志愿服务、道德讲堂、文化展示等为一体的综合型书院等。

历史文物只有“活”起来,才能“火”起来。而历史文化的“活”与“火”,将丰富城市内涵、滋养城市底蕴、塑造城市气质。期待汕头能打造出更多具有汕头特色的历史文化品牌,建造更多符合城市气质的公共文化设施,促进更多非遗项目活态发展,让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与汕头在新时代经济特区中迎头赶上的生动实践相映成辉。

杨可

作者杨可

来源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创造更多价值

作者/来源:南方plus客户端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