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录自图书《一江潮客情:潮汕与客家历史文化访思录》第二章潮汕文化访思录《第二节从围寨谈起的潮汕人的宗族自卫历史与宗亲观念》
明清时期潮州人修建祠堂,以此团结族人,应对恶劣的外界生存环境,保护族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时建设宗祠的确有其重大的意义。另外,宗祠除了有祭祀功用之外,平时更多的还是族内办理婚、丧、寿、喜等事务的场所,也是族人商议族事之地。其内一般还存有族谱、对于姓氏渊源的介绍资料以及象征族人荣耀的匾额等物件。
有了这个放置祖先牌位、举行祭祖大礼的场所,就有了族人聚集会面的地方,大家容易产生归属感和责任感,以至于达成某种默契,一种对内团结、对外一致应对外来危险的默契。有条件的乡村大族在明清时纷纷以祠堂为中心建围寨以自保。
于是,原先各自独立的潮州家庭,为了应对外界的威胁,被迫选择组成一个个以同宗、同姓、同乡为纽带的团体。也因为潮州沿海存在来自外界的严重威胁,使得当时潮州的这种宗族团体的团结程度比同样生长在合围建筑里的客家人来得更紧密。这样的紧密组合一旦到了异国他乡,便可以迅速形成以同家族、同宗亲、同乡人组成的近现代海内外闻名的“潮州帮”民间组织。
此外,祠堂还是兴办家塾、书院的现成场所,是老人喝茶、小孩娱乐的场所,也是唱潮剧、练乐器、做手工艺品的现成场所。祠堂大门外的开阔地带(外埕)也是族人习武、舞龙舞狮,排演布马舞、英歌舞的好地方。
以宗族为纽带建立起来的潮州乡村,为了维护本宗族的利益,很容易跟相邻其他姓氏的乡村在田地、水源及其他社会活动中产生矛盾和摩擦。于是,对内团结且善斗的潮州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还不时发生本地各宗族间的大械斗,以致产生相邻两村之间男女不通婚的“世仇”。小说《千年宋井》中就深度刻画了四个潮汕乡村的历史恩怨及当代为了争夺宝藏所展开的械斗事件。
时至今日,虽然现在社会环境和谐安全了,但自明清以来几百年的宗亲观念却根植于潮汕人的心里。随着经济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潮汕大地各姓氏再次兴起了修建宗祠之风,甚至相互比拼奢华的程度。只是,现在大家修建祠堂的主要目的,除了安排祭祖、修墓外,也有缅怀祖先功绩和美德以教化后人的目的,宗亲会等民间宗族组织还经常组织颁发奖学金,鼓励后辈勤学上进。而对于不少老辈人来说,恢复并修复好许多先前被征用作学校、政府办公楼、民居和工坊的老祠堂建筑,是他们晚年的主要愿望之一。同时,这也是一种追忆传统文化的情怀,一种孝道的具体实践,一种立足潮汕社会特有的潜规则。
(本文摘录自年3月出版的图书《一江潮客情:潮汕与客家历史文化访思录》,汕头日报、潮州日报、梅州日报和揭阳日报先后发文推荐该书)
本书内容已分85节全部摘录发布,更多精彩内容和视频,请根据《一江潮客情》的序号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