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马舞是一种流传于饶平民间的舞蹈形式,它在潮剧戏曲艺术中是怎样应用的呢?带着疑问,记者走访了广东潮剧院郭楠和郑松明两位导演。
布马舞是融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工艺于一体的民间舞蹈形式,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而潮剧讲究以“唱、念、做、打”表现,两者之间并没有“擦出火花”
布马舞鲜少运用到潮剧戏曲中
在广东潮剧院潮剧艺术博物馆中,一黑一白两匹布马道具(见图)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这种布马是用竹篾编制马骨架,蒙上绸缎布帛作皮毛,再绘彩点睛,粘贴马鬃,安上马尾。布马的腰脊坐骑处留了个空洞,中间可以站人,空洞两旁有系带,表演时挂在肩上,穿上斗篷服饰挡住挂带,再加上袍衣遮住空洞处,表演者如骑在马上。另外,马脖子处还系一串小铜铃铛,舞动时,发出清脆的响声。
郭楠导演告诉记者,这么精美的道具,却很少运用到潮剧艺术中,更多的是用在广场舞蹈上。据资料记载,饶平布马舞是流传于饶平的民间舞蹈。起源于宋末元初,至今已有多年历史。它融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工艺于一体,表演内涵丰富,形式生动优美,在饶平民间深受喜爱,更多次应邀至香港、澳门参加文艺演出,已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舞台运用布马道具反而限制演员表现技巧
谈及布马舞在潮剧舞台上的应用,郑松明导演说,潮剧中的布马舞是借鉴饶平的布马舞,上世纪90年代初,戏剧舞台上的布马舞依然以舞蹈的形式出现,而不是以潮剧“唱、念、做、打”的形式出现。“年,汕头经济特区成立10周年庆典节目中,为了节目的需要,剧院还专门请饶平文化馆的有关人员来教演员跳布马舞。”后来在潮剧中融入布马舞的剧目有广东潮剧院二团的《六国封相》。当时,应新加坡邀请,广东潮剧院二团前往演出潮剧《六国封相》,因为该剧表演必须用到五六只布马的道具,因此,剧团就把布马的舞蹈艺术融入到该剧中。
郑导演告诉记者,因为戏曲艺术是高度集中和高度虚拟的,要求演员在有限的舞台上运用“唱、念、做、打”来表达潮剧戏曲内容,如果运用布马道具,反而限制演员的表现技巧,因此布马舞在舞台戏曲艺术中的应用非常少。
潮剧《十仙庆寿》“张果老倒骑驴”用布马形式展现
在潮剧舞台上,常常看到演员手执一支“马鞭”道具就能表现奔赴战场的场面。郭楠导演介绍,潮剧表演大多以鞭代马,舞台上演员只要手执马鞭,便能以动作表现快马加鞭、悬崖勒马、扬鞭跑马等各种剧情内容,在有限的舞台上,四个手执马鞭的演员便能表现一支千军万马的队伍,这就是潮剧的表现特点。
郑松明导演年毕业于汕头戏曲学校,他告诉记者,自走上戏曲艺术道路以来,他看到的最早使用布马舞的潮剧是《十仙庆寿》。年2月,第一届国际潮剧节在汕举办,开幕式上,由参加艺术节的海内外29个潮剧团联合上演潮剧传统开台吉祥戏《五福连》,《五福连》包括《唐明皇净棚》、《仙姬送子》、《京城会》、《跳加冠》、《十仙庆寿》五折,其中《十仙庆寿》中“张果老倒骑驴”就是用布马的形式展现的。
记者了解到,年9月举行的第四届国际潮剧节,由郭楠、郑松明和王建兵三位导演参与编排节目。潮剧节开幕式中也有布马舞表演,舞台上众骏“马”奔腾而上,使整台节目洋溢着吉祥喜庆的气氛。
布马舞表演时马儿时而昂头腾跃嘶鸣,时而驯服摆尾,时而漫步缓行,时而疾蹄驰奔,欢快的舞姿融合潮州大锣鼓的音乐,把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工艺三者融合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然而潮剧讲究以“唱、念、做、打”表现,所以两者之间并没有“擦出火花”。
来源:汕头特区晚报
作者:陈文惠摄影报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