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东山古稀老人32年花200多万元创

在东山县有这么一个人,拿出多万元的积蓄创办潮剧团,在戏曲遭遇“寒冬”的年代,执着坚守国家级“非遗”32年。

华灯初上,夜景迷人。12月4日19时,在樟塘镇樟塘村,随着悠扬悦耳的潮乐响起,台上戏幕慢慢拉开,台下多位观众眉开眼笑,观看东山县新秀潮剧一团演员表演的古装潮剧《成康登基》。这时,稍作歇息的潮剧团长林两和才安下心来与笔者交谈。

林两和(右)在检查演出前准备工作

坚守源于昔日梦想

“个人办专业剧团很辛苦,能够维持32年更不容易。我的坚守源于昔日梦想,也是为了实现在台湾的叔父的愿望,乡亲们的期待”说起创办剧团的初衷,年逾七旬的林两和津津乐道。

潮剧在东山岛有多年的历史,是群众喜爱的剧种。上世纪40年代,林两和的家乡下湖村有多个潮乐社、潮剧班,其叔父林达龙扮演“老丑”名角。东山解放前夕的年5月10日,20岁的林达龙被国民党强抓去台湾当兵,后定居台湾花莲县,热心传承家乡潮剧艺术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下湖大队办起潮剧团,从小喜欢潮剧的林两和梦想有朝一日自己能办剧团。可是,好梦难圆,下湖潮剧团后来被迫停办。年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靠党的富民政策,敢于打拼的林两和从事石板材生意,率先勤劳致富。

年初,林两和的叔父林达龙从台湾首次回乡与亲人团聚,得知家乡剧团停办,表示惋惜。当他了解到林两和成为当地出名的经济能人时,便鼓励他把潮剧团办起来。于是,林两和耐心说服了母亲、妻子,拿出多年的积蓄25万元,购置鼓乐器、音响、灯光、服装、车辆等设备,重用40名“老戏骨”,又招收本村30多名男女青少年。年10月,东山县青年潮剧团(后更名为东山县新秀潮剧一团)终于成立了。梦想成真,在台湾的林达龙非常高兴,此后多次带着家人返乡探亲看戏。

用心用情经营剧团

“林两和始终把剧团当作自己一个大家庭,用心用情经营!”现年58岁、在潮剧团扮演“老生”角色的林阿坤感动地说,一个六七十人的大剧团,涉及衣、食、住、行、排练、联系演出、工资分配、资金周转等繁杂的问题,剧团创办头一年,林两和消瘦了十几斤。其母亲、妻子心疼地劝他:“剧团还是停办吧!”村里有人议论:“不信他一个人能办成剧团……”倔强的林两和却说,“我不但要把剧团办下去,而且要办得出彩!”

为此,林两和认真学习借鉴外地办剧团的先进管理经验,使各种难题迎刃而解。他针对剧团多数人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状况,注重发挥“老戏骨”的传、帮、带作用,又不惜花重金从省内外请来名师,进行跟团培训指导,使全团文化素质和演技水平显著提升。年开始,剧团走出东山岛,活跃于闽南和粤东大地。

“林团长对待剧团演职工就像自己的兄弟、姐妹和子女一样,关怀备至。”剧团后台主任林文生动情地说,林两和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与演职工同甘共苦,激励大家以团为家,同心演好每台戏。一年四季不论寒冬酷暑,不分省内外,只要有人请就去。剧团三辆大货车、两辆客车,常年行驶在闽、粤山区和渔农村。上世纪90年代,演职工一年有多天睡在祠堂、公厅里。有一年冬天,剧团应邀到云霄县下河乡孙坑村演出,林两和与大家一起睡在打扫后铺上稻草的破旧牛棚里,有的演员难以忍受牛粪尿的气味,只好躺在用帆布围着的露天戏台过夜。条件虽然艰苦,却丝毫影响不了他们的激情,三场演出,场场精彩,观众赞声如潮。

曾经辉煌但遭遇“寒冬”

“表演细腻、技艺超群、诚实守信……”这是观众对新秀潮剧一团的评价。他们表演的《秦香莲》《杨家将》《三请樊梨花》等40多个优秀剧目,曾在各地引起轰动。随着声名远播,请戏订单不断,剧团走南闯北,一年正常演出多场,最高年演出多场。30多年来,他们足迹遍布闽粤两省60多个县(市、区)的多个乡村。

年起,该剧团首次应邀赴香港演出,0年首闯国门演戏。至年,他们十几次应邀赴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家商演、义演,时间长达3个月至6个月,而每到一个地方开演或结束离别时,都受到海外华人、侨胞列队夹道迎接或欢送。

身为福建省文艺演出行业协会会员的林两和感叹,剧团曾经有过辉煌,也遭遇了“寒冬”。近10年来,剧团正常一年演出降至多场,出现亏损。年至年,在马来西亚演出期间,由于马币对人民币汇率下降,结果亏损了30万元。今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只演出60多场。这些年,为了剧团生存,他几乎花掉家中多年的积蓄多万元。

“尽管剧团近年来面临入不敷出,后继乏人等窘境,但为了全团演职工的饭碗,我一再咬着牙坚持着。只要我身体还行,决不会让这朵艺术之花凋零!”林两和说,要进一步传承弘扬国家级“非遗”文化,让潮剧“东山再起”,除了发动社会力量外,还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

来源:闽南日报谢汉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