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一家戏院,一个奇特的现象正在发生,若是在现在的香港,恐怕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不仅是那里现在正闹得令人耻笑,即使没有这场闹剧,放在太平的香港,甚至内地,这个现象也同样令人动容。
年的时候,人类人均GDP为美元,年的时候,涨了10倍,达到了美元。GDP涨十倍,这大概花了近两百年的时间。那么一张潮剧票涨十倍需要多长时间?答案是:一夜之间。
那是发生在潮剧金色十年的故事,这个景象在九龙普庆戏剧上演,同样颇具戏剧性。
年5月27日,香港《新晚报》刊登评论文章,将姚璇秋、范泽华、肖南英、吴丽君、陈丽华誉为潮剧“五朵金花”。其中姚璇秋人物塑造功力独到,演谁像谁;范泽华唱功了得,“活五”韵味浓郁;吴丽君金声玉振、台风稳重;肖南英美丽清纯,才艺轶群;陈丽华戏胚出众,表演潇洒。
于是便有了年5月,广东潮剧院应邀首次到香港公演。
当时内地艺术团体到香港演出的不多,香港人又迫切想透过舞台了解新中国的风貌,占香港总人口20%的潮州人心情尤为迫切,所以潮剧团一到香港便引起轰动,从5月28日开始在九龙普庆戏院连续11天共演出14场,场场满座。
6月7日香港高升戏院预售门票,三天的戏票在几个小时之内被一扫而光。
6月8日夜间台风袭击香港,天亮时人们看到冒着狂风骤雨在戏院门口排队购票的竟有多人,有些人是深夜便在此排队守候。
更有新加坡、泰国、印尼一些华侨闻讯不远千里乘飞机来看戏。
观众热情,一票难得,一张原来12元8角的戏票竟被“黄牛党”炒至元一张!翻了十五倍有余。
潮剧团没有让观众失望,演出的《陈三五娘》《苏六娘》《辞郎洲》《扫窗会》《闹钗》《芦林会》《刺梁骥》《闹开封》让观众如痴如醉。
观众赞赏潮剧,香港所有的中文报纸连续报道演出情况并发表评论,有的还逐日大版面刊登所有演出剧本。主要电台则在演出期间进行实况转播或录音播出。
有些跨界的是,香港文学期刊《乡土》以《电影演员谈潮剧》为题,刊载夏梦、石慧、傅奇、陈思思等多位电影明星的评论。这些电影明星多数不懂潮州话,但不妨碍他们对潮剧和潮剧同行的喜爱。
最为兴奋的当然是潮籍同胞了,他们离开家乡之时看到的是童伶演出的艺术粗糙的潮剧,今天舞台上乡音依旧,但戏已脱胎换骨,面貌焕然一新,于是像过节一般喜悦,奔走相告。
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香港文艺界、戏剧界、工商界以至普通市民中掀起了一股潮剧热,此股热潮就如《大公报》所形容的“无谈不潮剧,无声不潮音”。
这个盛况被沈湘渠的《潮剧史话》记录下来。那些年,香港与内地民众的心是紧相连的,它通过潮剧团赴港演出掀起的高潮朴素地传达了出来。那时候中国国力不厚,现在经济已居全球第二,民族自信心应该越来越高涨才是,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香港与内地人民心连心的底色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