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幕中的戏曲记忆邀您走进京剧电影

新中国成立后,戏曲影片经历着繁华沧桑,并造就了一代名流,描写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文艺向往,以及独具天南地北的乡音风情。特此,“梨园乡韵”推出《银幕中的戏曲记忆》系列,邀您追溯往事,再现流金,一同重温永未消逝的岁月。

《银幕中的戏曲记忆》

戏曲在中国百姓文艺中悠久而成熟

电影是依靠现代工业技术形成的大众娱乐

20世纪初期电影刚刚从西方传入中国

东西方的大众文艺也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银幕上的戏曲记忆由此诞生

或许,您曾被大银幕上那动人的传奇

脍炙人口的唱腔深深打动

某些戏曲电影至今依然影响着我们的审美

占据着我们的艺术回忆

今天我们邀您重温那些经典片段

去探寻,当年的震撼是否还在您心中萦绕

没有半点衰减呢?

京剧电影《秦香莲》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京剧团作为全国最有影响的戏曲表演团体之一,不仅拥有京剧大师马连良、京剧表演艺术家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赵燕侠,还有老旦泰斗李多奎,丑角名家马富禄及一大批各行当各流派的精英,北京京剧团堪称京剧第一团。

当年北京市京剧团合并之初就排出了至今仍广泛传唱的经典剧目《秦香莲》,并于年拍摄成了电影。

电影版的《秦香莲》除谭富英先生因心脏病未能参与拍摄陈世美换成了马长礼,另有马富禄先生缺席之外,基本上维持了原班人马。此时的马连良、裘盛戎、张君秋三位艺术家的表演都已出神入化的境界。而且整部影片无论主角配角都有戏可做,达到了一颗菜的境界。连太监、校尉、宫女等人也都是在故事里,而与台上的表现大有不同。

裘盛戎先生此时正是艺术的巅峰时期,几个特写镜头之下,裘先生的眼神,表情,动作刻画出了一位真正为国为民,铁骨铮铮的包公形象。

当年张君秋先生点名让当时只有30多岁的谭元寿演“韩琪”,还让他多琢磨人物,编排点儿唱。“韩琪”这个角色在《秦香莲》里是个剧情承接的重要人物,特别是“杀庙”一场,有情、有戏、有力度。

正是在张君秋先生的鼓励下,谭元寿完美地创作了电影《秦香莲》里韩琪的形象,把这个剧本里“身不由己的义士”演绎得惟妙惟肖,并得到了张君秋先生的肯定和赞赏。如今“谭元寿版”的“韩琪”已经成了一种标准,甚至行内有一句话“光有好‘老包’、好‘香莲’还不够,没有好‘韩琪’照样不是好《秦香莲》”。

《秦香莲》,又名《铡美案》,是目前戏曲舞台上最流行的剧目之一,据记载此剧原始版本是梆子戏《明公断》。见《秦香莲》鼓词。年中国戏曲研究院参考地方剧加以改编,增加首尾。潮剧、豫剧、汉剧、楚剧、评剧、同州梆子、秦腔、晋剧、河北梆子、武安平调、均有此剧目,粤剧有《琵琶词》,弋腔有《琵琶宴》,川剧有《陈世美不认前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