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医院专家微信 https://m.39.net/pf/a_4580330.html皮猴公仔,抽下行下!这也许是我对皮猴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了。皮猴戏,也叫铁枝木偶戏、阳窗纸影戏,是流行于粤东、闽西一带的民间傀儡剧种,由南宋时期随中原移民传入的皮影戏发展演变而形成。其木偶结构、操纵方法仍保留有皮影戏的痕迹,故,又叫铁枝木偶戏为“纸戏”。年“铁枝木偶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是看着皮猴戏长大的。记得很小时候,每到酬神或者祭祀,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们就会在最大的那个孩子头带领下,跑来泥沟新宫国王古庙前观皮猴。那时候的新宫庙与现在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但脑海里景象依旧,虽然那时我不知道戏棚上是演的是什么,皮猴又是什么,知道的,仅是来凑闹热、看闹热,很好玩!现在,这些是我孩提时候最美好的记忆之一了。我忘了是什么时候开始没有去看皮猴,又是在什么时候开始,我想重新认识它——如今境况尴尬、大不如前的皮猴戏!我常会带着相机到处拍摄,却真没有一次专程跑来拍皮猴!3月28日,老爷生的前一天,我顺带着相机来到家乡泥沟的老爷宫上香,乘着空闲,便跑到皮猴戏棚前拍照,接着,又厚着脸皮跑到戏棚上去,开始第一次算是专心的拍摄皮猴戏。普宁市黄芽山新源正皮猴戏班。泥沟乡一年中的皮猴戏有非常多场,时常都是在酬神、祭祀或者还愿时候一连三天上演。有时候还好几班同时进行,更是感觉闹热。虽然现在的观众太少了,但皮猴班的这些老艺人却不会因为少有观众而马虎应付,他们都是“真刀真枪”的操纵、演唱、伴奏皮猴戏!最早的皮猴戏是从纸影戏发展而来的,艺人们操纵偶像在透明的箱子里面表演,方法上与皮影戏大致相同,所以称为阳窗纸影。到二十世纪初,潮州府地区一带的铁枝木偶戏班纷纷参照当时的戏剧舞台,改用绣帘作为幕布,台上再摆上小桌子、小道具用于表演,偶身也改用木头削制,曲调改唱潮剧曲目,至此潮州木偶戏就初步形成了。戏班演出时先要搭建舞台(戏棚),台上铺着草席,操纵皮猴公仔的人盘膝而坐。坐在台上正中的人,一般是资历较浅的艺人,叫中剧,左侧的人,叫副剧,是操纵偶人的第二把手,位于台上右侧的,叫正剧,是戏班的核心人物。正剧和副剧。拍了两张皮猴戏,我就先往老爷宫那处走走。爬到梯上看老爷宫的天地亭。这是在老爷生的前天下午,人相对少了些。在皮猴棚一边的大香。戏班送来的太子及状元冠——加官进爵。在老爷宫前走了一会,我又跑回来,厚着脸皮爬上钻到皮猴戏棚里去。传统的皮猴戏班由九人组成,操纵、演唱、伴奏各三人,剧中角色多的时候,操纵和伴奏的人也要兼演唱。戏班大多由家庭组成,大班多时有十几个人,小班只有五、六个人。我到了棚里才知道,新源正戏班有七个人,除了两位大姐稍微年轻一些,剩下五位都是60岁以上老人家了。虽然知道戏班多数都是一家人的,但我却不确定,这是现在我最觉得遗憾的!当时我没有问问或者多聊聊关于这些民间艺术家他们自己的事情,反而是在几个平方的棚里挤着走,胡乱拍着照片。等待下一场的艺术家们。从背后操控皮猴表演的二位大婶。在棚里最后面。我的相机无法拍下棚里的全景。演奏潮州音乐。在棚里拉了一条线,把要用到的皮猴都是挂在线上面,以备可以直接取用。皮猴都是有好几重身份的,且其身与头是分开随时可以组合的。皮猴公仔身高1尺到1尺5寸,由彩塑的泥头,桐木雕刻的躯干,纸扎的双手,木刻的双脚和金属操纵杆组成。操纵杆俗称“铁枝”,为铁丝竹柄,长约1尺,分主扦,侧扦。主扦1根,与木偶后背连接,可使木偶活动转向;侧扦两根,连接木偶双手。皮猴戏,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独特的表演技艺和优美的音乐唱腔,是中国木偶艺术的稀有品种。不仅如此,小小皮猴公仔,还凝聚着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的头是大吴泥塑;服装上有潮绣;剧目、唱腔与潮剧相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