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潮剧首次进京时,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先生题赠姚璇秋(乌水为梨园戏《陈三五娘》饰五娘的苏乌水):“争说多情黄五娘,璇秋乌水各芬芳。湖边细柳迎环佩,江上名桥走凤凰。法曲久曾传海国,潮音今已动宫墙。难忘花落波清夜,荡气回肠听扫窗。”诗中第一五句中的“法曲”,有许多版本也写(读)作“清曲”。“清曲”是最好理解的,“清歌一曲”嘛,它只在说这个音乐不浮夸不摇滚,重在区别功能利浮夸与粗制滥造。没有计较这个音乐是不是高大上。“法曲”却不同,作为一个潮汕人,很容易联想到做法事时演奏的音乐。但是,上诗作者田汉先生恐怕不会是这个意思。他不是潮汕人。且以法事音乐来比喻他的当时听到的《陈三五娘》或者《扫窗会》也是不合适。其实法曲在南北朝时称作法乐。因其用于佛教法会而得名。原为含有外来音乐成分的西域各族音乐,后与汉族的清商乐结合,并逐渐成为隋朝的法曲。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就讲得更清楚。它在卷五中记载:“自唐天宝十三载,始诏法曲与胡部合奏,自此乐奏全失古法,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宴乐。”这么看来,所谓的“法曲”,如果说法曲的前身还是“旧时王谢堂前燕”的话,这时候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了。据现代的日本学者林谦三说,“盖乃利用清乐器以演奏新声,实清乐之胡俗乐化”(《隋唐燕乐调研究》第四章“唐代之燕乐”)。实际上就是阳春白雪折衷下里巴人。隋唐时代,外来音乐的传入——主要是来自西域的“西凉乐”与“龟兹乐”,统称为“胡乐”,与“法曲”一道成为宴会娱乐音乐即“燕乐”,也就是“胡夷里巷之曲”(《旧唐书·音乐志》)。不过,从田汉赠姚璇秋的诗看来,似乎很多人都接受“清曲”这一用词。归根到底,“清曲”一语更常用,也不是贬义词,大家就方便拿来就用。至少于用“法曲”,许多人不明所以,即使你再阳春白雪,也觉得不可亲近,反而影响到了它的传播。法曲之所以会出现,不正是因为时代所需吗?它是用清乐器演奏新声,可能本意要同化胡俗,却最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作为一个能受更多的人接受的新事物存在了,这其实对艺术生命力及其传播来说,是大好事。所以即使有人读成“清曲久曾传海国”,也是不必执着去纠正。“清曲久曾传海国”下一句是“潮音今已动宫墙”,传递出来的信息量似乎很丰富。如果说“清曲”是“清乐胡俗化”,其实也是在说清曲已等同胡乐了,就相当于说那是边远地区的音乐,暗含不入中心地区,所以即使清曲很久以前就流传到东南亚一带的那些岛国去了,但也只能在今天(年)才能晋京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田汉有为潮剧鸣不平之意,但是,潮剧的自我定位太偏于一隅的话,它的生态环境却也就难以动宫墙了。那么,你更喜欢用哪一个词来称呼潮剧,清曲?法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6848.html